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1.2 移动目标防御技术概述 | 第18-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3.1 网络层的攻击 | 第20-23页 |
1.3.2 操作系统/应用层攻击 | 第23-25页 |
1.3.3 机器/硬件层攻击 | 第25-26页 |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7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软件定义网络和相关预备知识 | 第29-36页 |
2.1 软件定义网络 | 第29-31页 |
2.2 网络功能虚拟化 | 第31-32页 |
2.3 博弈论 | 第32-35页 |
2.3.1 博弈论中的概念 | 第32-33页 |
2.3.2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33-34页 |
2.3.3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一种基于SDN可抵抗监听攻击的双重跳变通信 | 第36-55页 |
3.1 双重跳变通信架构与算法 | 第36-43页 |
3.1.1 双重跳变架构 | 第37-38页 |
3.1.2 端信息跳变空间与端信息选择 | 第38-39页 |
3.1.3 路由跳变空间与路径选择 | 第39-41页 |
3.1.4 流表更新 | 第41页 |
3.1.5 双重跳变通信实例 | 第41-43页 |
3.2 DHC容量和安全性分析 | 第43-47页 |
3.2.1 跳变网络的容量分析 | 第43-44页 |
3.2.2 攻击者获取全部通信数据的分析 | 第44-46页 |
3.2.3 攻击者重组通信数据的分析 | 第46-47页 |
3.3 仿真验证与实验分析 | 第47-54页 |
3.3.1 仿真系统设计 | 第47-48页 |
3.3.2 实验与分析 | 第48-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一种基于信号博弈抵抗指纹攻击的指纹跳变方法 | 第55-70页 |
4.1 指纹跳变架构 | 第56页 |
4.2 指纹攻防博弈模型 | 第56-64页 |
4.2.1 指纹攻防博弈定义 | 第57-59页 |
4.2.2 均衡分析 | 第59-62页 |
4.2.3 信念模型 | 第62页 |
4.2.4 最优指纹跳变空间 | 第62-63页 |
4.2.5 跳变策略选择算法 | 第63-64页 |
4.3 仿真验证与实验分析 | 第64-69页 |
4.3.1 仿真系统设计 | 第64-65页 |
4.3.2 实验与分析 | 第65-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一种基于图理论抵抗渗透攻击的诱饵链部署方法 | 第70-88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70-75页 |
5.1.1 渗透拓扑模型 | 第71-72页 |
5.1.2 渗透攻击模型 | 第72-74页 |
5.1.3 诱饵链模型 | 第74-75页 |
5.2 诱饵链的部署和部署策略 | 第75-81页 |
5.2.1 诱饵链部署 | 第75-77页 |
5.2.2 诱饵链部署策略的求解 | 第77-81页 |
5.3 仿真验证与实验分析 | 第81-87页 |
5.3.1 系统设计 | 第81-82页 |
5.3.2 仿真实验和评估 | 第82-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一种基于SDN抵抗路由DOS攻击的组播跳变通信 | 第88-107页 |
6.1 模型建立 | 第88-95页 |
6.1.1 跳变组播架构 | 第89页 |
6.1.2 跳变组播通信模型 | 第89-95页 |
6.1.3 组播树更新方法 | 第95页 |
6.2 组播树跳变周期 | 第95-99页 |
6.3 仿真验证与实验分析 | 第99-105页 |
6.3.1 仿真系统设计 | 第99-100页 |
6.3.2 实验和分析 | 第100-10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2页 |
作者简历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