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本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17-18页 |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2.1.1 金融风险 | 第18页 |
2.1.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 第18-20页 |
2.2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1 金融危机管理理论 | 第20页 |
2.2.2 金融风险管理过程 | 第20-21页 |
2.3 信息披露理论 | 第21-24页 |
2.3.1 信息披露的作用 | 第21-22页 |
2.3.2 信息披露的缺陷及不足 | 第22页 |
2.3.3 信息披露的具体应用 | 第22-24页 |
3 我国金融市场管理演变 | 第24-28页 |
3.1 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制演变 | 第24-25页 |
3.2 我国金融风险监管方式演变 | 第25页 |
3.3 新兴金融体风险监管 | 第25-28页 |
3.3.1 互联网金融兴起 | 第25-26页 |
3.3.2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26页 |
3.3.3 互联网金融风险 | 第26-28页 |
4 泰安市银行业经营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4.1 泰安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4.1.1 我国宏观经济情况 | 第28页 |
4.1.2 泰安市经济运行情况 | 第28-29页 |
4.2 泰安市银行业运行分析 | 第29-34页 |
4.2.1 在全省排名情况 | 第29-30页 |
4.2.2 资产负债结构 | 第30页 |
4.2.3 存贷款结构 | 第30-31页 |
4.2.4 信贷投向 | 第31-32页 |
4.2.5 信贷资产质量 | 第32-33页 |
4.2.6 利润结构 | 第33-34页 |
5 泰安银行业主要风险点及原因分析 | 第34-42页 |
5.1 泰安银行业主要风险点 | 第34-38页 |
5.1.1 不良贷款风险 | 第34页 |
5.1.2 大额授信和担保圈风险 | 第34-35页 |
5.1.3 信贷增长结构与配置风险 | 第35页 |
5.1.4 煤炭行业授信风险 | 第35-36页 |
5.1.5 部分重点行业和领域风险 | 第36-37页 |
5.1.6 其他风险 | 第37-38页 |
5.2 泰安市银行业信贷风险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5.2.1 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依然困难 | 第38页 |
5.2.2 各类风险暴露压力持续增加 | 第38页 |
5.2.3 业务发展面临转型 | 第38-39页 |
5.2.4 银行内控制度还不完善 | 第39页 |
5.3 大额信用风险爆发的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5.3.1 企业个性原因 | 第39-40页 |
5.3.2 企业共性原因 | 第40-42页 |
6 银行业风险案例分析 | 第42-47页 |
6.1 授信及担保圈风险及成因 | 第42页 |
6.2 A集团公司清产核资情况 | 第42-45页 |
6.3 企业破产形成的金融风险 | 第45页 |
6.4 化解A集团金融风险的路径分析 | 第45-47页 |
7 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对策建议 | 第47-50页 |
7.1 化解银行业金融风险的经验和启示 | 第47页 |
7.1.1 政府:建立“防火墙”,确保担保企业正常运转 | 第47页 |
7.1.2 人民银行:加强风险监控,维护泰安市金融稳定 | 第47页 |
7.1.3 银行业机构:积极落实化解措施,实现银企双赢 | 第47页 |
7.1.4 担保企业:主动采取自救措施,确保偿还贷款 | 第47页 |
7.2 银行业金融风险控制对策 | 第47-50页 |
7.2.1 重点关注担保圈及行业集中度问题 | 第47-48页 |
7.2.2 促进银行实现转型发展 | 第48页 |
7.2.3 引导银行业良性竞争发展 | 第48页 |
7.2.4 指导银行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 第48-49页 |
7.2.5 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督及监管力度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