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3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2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7-2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32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6-3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32-3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二、框架结构 | 第33-35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35-38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35-3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公共预算决策理论透析 | 第38-60页 |
第一节 公共预算决策的相关概念 | 第38-48页 |
一、预算及其主要环节 | 第38-39页 |
二、决策、公共决策与公共预算决策 | 第39-42页 |
三、公共预算决策的特征 | 第42-43页 |
四、公共预算决策的任务目标 | 第43-45页 |
五、公共预算决策的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公共预算决策的理论基础 | 第48-60页 |
一、公共财政理论 | 第48-50页 |
二、公共选择理论 | 第50-52页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52-54页 |
四、科学决策理论 | 第54-55页 |
五、公共治理理论 | 第55-60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考量 | 第60-84页 |
第一节 公共预算决策相关法制体系建设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变迁与发展 | 第62-70页 |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特点 | 第62-63页 |
二、改革开放后至《预算法》颁布前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特点 | 第63-65页 |
三、1994年《预算法》出台后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特点 | 第65-67页 |
四、公共预算决策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决策方式 | 第67-70页 |
第三节 现行公共预算决策中存在的不足 | 第70-84页 |
一、公共预算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 | 第70-71页 |
二、新《预算法》仍存在缺陷 | 第71-72页 |
三、公共预算决策职权配置仍需完善 | 第72-74页 |
四、公共预算决策水平有待提高 | 第74-76页 |
五、公共预算决策透明度有待提高 | 第76-78页 |
六、依法行政意识仍比较薄弱 | 第78页 |
七、政府职责定位仍不很清晰 | 第78-80页 |
八、社会发展时期外部形势复杂、多变 | 第80页 |
九、激励与处罚力度不够 | 第80-81页 |
十、相关改革还不到位 | 第81-84页 |
第四章 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案例分析 | 第84-118页 |
第一节 北京市总体概况 | 第84-85页 |
第二节 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体系建设的回顾 | 第85-110页 |
一、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的基本框架 | 第86-87页 |
二、北京市预算决策基本法律、制度体系 | 第87-90页 |
三、北京市人大的预算决策权力不断强化 | 第90-97页 |
四、完善公共预算决策机制 | 第97-110页 |
第三节 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探索取得的成效 | 第110-113页 |
一、决策的法治性日趋增强 | 第111页 |
二、决策的程序逐步健全 | 第111-112页 |
三、决策方式逐步拓展 | 第112-113页 |
第四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3-118页 |
一、决策机制还不够完善 | 第113-114页 |
二、决策透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114-115页 |
三、决策民主性仍显不足 | 第115-116页 |
四、决策基础保障工作不到位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经验借鉴 | 第118-136页 |
第一节 美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 | 第118-123页 |
一、历史沿革 | 第118-120页 |
二、现实情况 | 第120-123页 |
第二节 日本公共预算决策机制 | 第123-128页 |
一、历史沿革 | 第123-124页 |
二、现实情况 | 第124-128页 |
第三节 德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 | 第128-132页 |
一、历史沿革 | 第128-129页 |
二、现实情况 | 第129-132页 |
第四节 发达国家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特点与启示 | 第132-136页 |
一、发达国家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特点 | 第132-134页 |
二、发达国家公共预算决策经验的启示 | 第134-136页 |
第六章 健全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 第136-160页 |
第一节 健全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紧迫性 | 第136-139页 |
第二节 健全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总体思路 | 第139-142页 |
一、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依法科学决策的指导思想 | 第139页 |
二、应当坚持依法、务实、绩效为先,统筹协调的原则 | 第139-141页 |
三、加快实现制度保障、职责基础、顶层设计、协调推进的总体任务 | 第141-142页 |
第三节 健全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路径选择 | 第142-156页 |
一、强化公共预算决策法治约束 | 第143-144页 |
二、健全公共预算决策权力配置体系 | 第144-149页 |
三、拓展公共预算决策方式 | 第149-153页 |
四、完善公共预算决策绩效管理 | 第153-154页 |
五、重点强化政府债务管理 | 第154页 |
六、优化公共预算决策流程 | 第154-155页 |
七、健全公共预算决策监督体系 | 第155-156页 |
第四节 健全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保障措施 | 第156-160页 |
一、强化对预算决策地位的认识,增强预算管理的宏观性 | 第156-157页 |
二、建立健全专家型、职业化的预算审查队伍 | 第157页 |
三、加强政策宣传和政策研究,营造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 | 第157-158页 |
四、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为公共预算决策提供支撑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8页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8-170页 |
后记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