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导论 | 第17-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0页 |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0-21页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上篇 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理论 | 第22-50页 |
1 社会稳定的概念 | 第22-40页 |
1.1 社会稳定的概念 | 第22-31页 |
1.1.1 各国相关概念的阐释 | 第22-24页 |
1.1.2 我国“稳定”观念的来源与演进 | 第24-28页 |
1.1.3 法治视野下的稳定 | 第28-31页 |
1.2 社会稳定的解读 | 第31-34页 |
1.2.1 手段还是目的:稳定、改革与发展 | 第31-32页 |
1.2.2 合理还是合法:行动尺度的权衡 | 第32-34页 |
1.3 维稳与维权的关系 | 第34-40页 |
1.3.1 维护政权与维护人权的关系 | 第35-37页 |
1.3.2 维护秩序与维护权利的关系 | 第37-38页 |
1.3.3 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 | 第38-40页 |
2 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原则及思维 | 第40-50页 |
2.1 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 | 第40-42页 |
2.1.1 西方主要国家对维护稳定之体制的演进 | 第40-41页 |
2.1.2 我国维护社会稳定之体制的历史与发展 | 第41-42页 |
2.2 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 | 第42-46页 |
2.2.1 原则的确立标准 | 第42-43页 |
2.2.2 原则的具体内容 | 第43-46页 |
2.3 维护社会稳定新思维 | 第46-50页 |
2.3.1 在工作思路上,由被动维稳向主动维稳转变 | 第46-47页 |
2.3.2 在工作模式上,由刚性维稳向柔性维稳转变 | 第47-48页 |
2.3.3 在工作方式上,由静态维稳向动态维稳转变 | 第48-49页 |
2.3.4 在工作途径上,由运动维稳向制度维稳转变 | 第49-50页 |
中篇 维护社会稳定的法治认识 | 第50-70页 |
3 维护社会稳定中各主体权力与权利的法治认识 | 第50-59页 |
3.1 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50页 |
3.2 行政机关权力的法治认识 | 第50-53页 |
3.2.1 行政机关权力的扩张 | 第50-52页 |
3.2.2 行政机关权力的集中 | 第52-53页 |
3.3 司法机关权力的法治认识 | 第53-54页 |
3.4 国家武装力量权力的法治认识 | 第54-55页 |
3.5 公民权利的法治认识 | 第55-59页 |
3.5.1 公民法律地位之转变 | 第55-57页 |
3.5.2 公民的实时权利和实时义务 | 第57-59页 |
4 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的实现途径 | 第59-70页 |
4.1 维护社会稳定的治理视角 | 第59-61页 |
4.1.1 治理的科学内涵 | 第59页 |
4.1.2 从治理到国家治理,再到社会治理 | 第59-60页 |
4.1.3 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的内在统一 | 第60-61页 |
4.2 国外的维稳途径的经验和启示 | 第61-63页 |
4.2.1 国外的维稳途径的优势 | 第61-62页 |
4.2.2 国外的维稳途径的缺陷 | 第62-63页 |
4.3 我国基于社会治理视角的维稳途径 | 第63-70页 |
4.3.1 将维稳纳入法治的轨道 | 第63-64页 |
4.3.2 构建社会多层次民主参与的新模式 | 第64-66页 |
4.3.3 促进维护社会稳定的管理机制的科学化 | 第66-68页 |
4.3.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第68-70页 |
下篇 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预防 | 第70-134页 |
5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践与完善 | 第70-81页 |
5.1 理论的提出及全国全省实践情况 | 第70-71页 |
5.2 评估原则 | 第71-72页 |
5.3 评估范围 | 第72-73页 |
5.4 评估标准 | 第73页 |
5.5 评估程序 | 第73-74页 |
5.6 完善路径 | 第74-81页 |
5.6.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 第75-76页 |
5.6.2 以法治来推动 | 第76-77页 |
5.6.3 以公众参与促公正 | 第77-78页 |
5.6.4 以创新机制建规范 | 第78-79页 |
5.6.5 以行政问责督落实 | 第79-81页 |
6 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分析 | 第81-95页 |
6.1 我国稳定形势的基本现状 | 第81-89页 |
6.1.1 我国稳定形势的特点 | 第81-82页 |
6.1.2 影响稳定事件的新趋势、新特点 | 第82-84页 |
6.1.3 我国稳定形势的基本类型 | 第84-85页 |
6.1.4 影响当前稳定形势的主要因素 | 第85-89页 |
6.2 形势分析的基本思路 | 第89-91页 |
6.2.1 形势觉察 | 第89-90页 |
6.2.2 形势理解 | 第90页 |
6.2.3 形势预测 | 第90-91页 |
6.3 我国形势分析的具体内容 | 第91-95页 |
6.3.1 社会治安 | 第91-92页 |
6.3.2 涉军、涉教、移民等利益群体 | 第92页 |
6.3.3 交通、火灾、安全生产等公共安全 | 第92-93页 |
6.3.4 意识形态 | 第93页 |
6.3.5 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 | 第93-94页 |
6.3.6 网络舆论 | 第94-95页 |
7 社会稳定形势评价体系研究 | 第95-112页 |
7.1 评价的意义 | 第95-97页 |
7.1.1 源头维稳的需要 | 第95-96页 |
7.1.2 预警预防的需要 | 第96页 |
7.1.3 依法维稳的需要 | 第96-97页 |
7.1.4 强化责任的需要 | 第97页 |
7.2 评价的内容 | 第97-104页 |
7.2.1 刑事案件 | 第97-98页 |
7.2.2 治安案件 | 第98-99页 |
7.2.3 非正常上访行为 | 第99-100页 |
7.2.4 民事诉讼案件 | 第100-101页 |
7.2.5 群体性事件 | 第101-102页 |
7.2.6 安全责任事故 | 第102-103页 |
7.2.7 行政诉讼和复议案件 | 第103页 |
7.2.8 媒体炒作的责任事件 | 第103-104页 |
7.3 评价体系 | 第104-112页 |
7.3.1 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 第104-105页 |
7.3.2 建立评价体系 | 第105-112页 |
8 对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及评价体系的应用 | 第112-134页 |
8.1 案例分析 | 第112-115页 |
8.1.1 某省某市出租车事件的基本原因 | 第112页 |
8.1.2 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在案例中的应用 | 第112-115页 |
8.2 对评价体系的应用 | 第115-134页 |
8.2.1 失业问题 | 第115-121页 |
8.2.2 收入差距 | 第121-127页 |
8.2.3 城乡差距 | 第127-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2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2-143页 |
后记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