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主要符号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概述 | 第13-14页 |
1.2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屈曲模态 | 第14-15页 |
1.3 冷弯薄壁构件屈曲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广义梁理论 | 第15页 |
1.3.2 有限条法 | 第15-16页 |
1.3.3 有限元法 | 第16-17页 |
1.4 冷弯薄壁构件设计计算方法发展 | 第17-18页 |
1.4.1 有效宽度法 | 第17页 |
1.4.2 直接强度法 | 第17-18页 |
1.4.3 其他方法 | 第18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现有薄壁构件屈曲分析方法研究 | 第19-39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广义梁理论与约束有限条法的概况对比 | 第19-24页 |
2.2.1 符号及术语说明 | 第19-21页 |
2.2.2 初步比较 | 第21-23页 |
2.2.3 概念及推导步骤 | 第23-24页 |
2.3 广义梁理论研究 | 第24-31页 |
2.3.1 横截面分析 | 第24-27页 |
2.3.2 局部和畸变模态 | 第27-28页 |
2.3.3 扭转模态 | 第28页 |
2.3.4 弯曲和轴向拉压模态 | 第28-29页 |
2.3.5 广义梁理论的模态形式 | 第29-31页 |
2.4 约束有限条法研究 | 第31-37页 |
2.4.1 有限条法 | 第31页 |
2.4.2 模态定义 | 第31-32页 |
2.4.3 模态分解的约束矩阵 | 第32-35页 |
2.4.4 模态正交性 | 第35-36页 |
2.4.5 模态占比计算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2.5.1 广义梁理论以及约束有限条法总结 | 第37-38页 |
2.5.2 不足之处 | 第38-39页 |
3 一种基于假想力特征的薄壁构件屈曲模态分析方法 | 第39-53页 |
3.1 概述 | 第39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39-41页 |
3.3 分解为子局部变形和子全局变形 | 第41-46页 |
3.3.1 子局部变形和子全局变形的定义 | 第41-43页 |
3.3.2 子局部变形的计算 | 第43-44页 |
3.3.3 子全局变形的计算 | 第44-45页 |
3.3.4 分解的完整性 | 第45页 |
3.3.5 总变形的子局部变形和子全局变形分解结论 | 第45-46页 |
3.4 子全局变形的进一步分解 | 第46-50页 |
3.4.1 子整体变形的定义和计算 | 第46-48页 |
3.4.2 子畸变变形的定义和计算 | 第48-50页 |
3.4.3 子整体变形与子畸变变形的正交性 | 第50页 |
3.4.4 子刚体变形 | 第50页 |
3.5 模态参与系数的计算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薄壁构件屈曲模态分析 | 第53-71页 |
4.1 概述 | 第53-55页 |
4.2 屈曲模态识别 | 第55-63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55-56页 |
4.2.2 子变形参与系数计算 | 第56-62页 |
4.2.3 与约束有限条法识别结果对比 | 第62-63页 |
4.3 临界力曲线 | 第63-69页 |
4.3.1 算例1临界力曲线 | 第64-68页 |
4.3.2 算例2临界力曲线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本文方法适用性 | 第71-93页 |
5.1 概述 | 第71页 |
5.2 支承条件 | 第71-85页 |
5.2.1 两端刚接柱 | 第71-78页 |
5.2.2 一端刚接一端铰接柱 | 第78-85页 |
5.3 开孔构件 | 第85-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93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93-94页 |
6.3 今后研究展望 | 第94-95页 |
6.3.1 子模态临界力曲线 | 第94页 |
6.3.2 对各子变形的进一步分解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
A.个人简历 | 第101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