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 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1 内生真菌定义 | 第15页 |
1.2 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与普遍性 | 第15-16页 |
1.3 内生真菌的分布 | 第16页 |
1.4 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 | 第16-17页 |
1.5 内生真菌与植物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2. 野生稻内生真菌以及根部内生真菌的研究 | 第18-24页 |
2.1 水稻 | 第18页 |
2.2 国内水稻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2.3 植物根部共生体 | 第18-20页 |
2.4 暗色有隔内生真菌 | 第20页 |
2.5 荧光标记内生真菌 | 第20-21页 |
2.6 内生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 | 第21-22页 |
2.7 植物代谢组学 | 第22-23页 |
2.8 GC-MS技术及其应用 | 第23-24页 |
2.9 微生物诱导植物代谢途径改变 | 第24页 |
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内生真菌的共培养初筛 | 第26-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1.1 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 第2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1.2.1 内生真菌的培养及保存 | 第26-27页 |
1.2.2 菌种活化 | 第27页 |
1.2.3 无菌苗的制备 | 第27页 |
1.2.4 建立共培养体系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1 水稻根部内生真菌在拟南芥上筛选结果 | 第27-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拟南芥与暗色有隔内生真菌R5-6-1的共生关系研究 | 第33-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1.1 内生真菌菌株、拟南芥无菌苗及共培养 | 第33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 第33页 |
1.3 拟南芥生物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1.4 拟南芥叶片叶绿素测定 | 第34页 |
1.5 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培养及接种 | 第34-35页 |
1.6 根部荧光观察 | 第35页 |
1.7 拟南芥初级代谢组分分析 | 第35-36页 |
1.7.1 取样 | 第35页 |
1.7.2 进样 | 第35-36页 |
1.8 拟南芥中NO_3~-、NO_2~-和Cl~-的含量测定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53页 |
2.1 R5-6-1培养物以及孢子形态 | 第36-37页 |
2.2 稻镰状瓶霉对拟南芥的促生作用分析 | 第37-38页 |
2.3 拟南芥叶片叶绿素测定 | 第38-39页 |
2.4 拟南芥抗病性 | 第39-40页 |
2.5 拟南芥根部荧光观察 | 第40-44页 |
2.6 拟南芥的代谢组分析 | 第44-50页 |
2.7 拟南芥叶片中的NO_3~-、NO_2~-和Cl~-含量测定 | 第50-53页 |
3. 讨论 | 第53-56页 |
3.1 稻镰状瓶霉对拟南芥的促生效应 | 第53-54页 |
3.2 稻镰状瓶霉在拟南芥根系中的定殖 | 第54页 |
3.3 稻镰状瓶霉诱导拟南芥代谢途径改变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