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驾驶室及车身的附件论文

汽车空调控制系统优化及试验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汽车空调发展现状第10-12页
    1.3 汽车空调系统发展趋势第12-13页
    1.4 课题来源及意义第13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2 汽车空调系统热负荷模型建立第15-27页
    2.1 概述第15页
    2.2 汽车空调系统工作原理第15-16页
    2.3 汽车空调系统热负荷的数学模型第16-22页
        2.3.1 车室内空气总获得热量第17-18页
        2.3.2 车体围护结构传导热量第18页
        2.3.3 蒸发器和加热器传热量第18-19页
        2.3.4 太阳辐射热量第19-20页
        2.3.5 乘员散热量第20-21页
        2.3.6 动力舱传热第21页
        2.3.7 室外新风传入热量第21-22页
    2.4 热负荷仿真模型的S函数实现第22-26页
        2.4.1 S函数的特点和工作原理第22-24页
        2.4.2 S函数编写第24-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汽车空调控制器算法改进第27-41页
    3.1 模糊控制原理第27-28页
    3.2 汽车空调模糊控制器设计第28-36页
        3.2.1 S函数编写第29-32页
        3.2.2 混合风门模糊控制第32-34页
        3.2.3 压缩机模糊控制第34-36页
        3.2.4 执行机构的协调控制第36页
    3.3 汽车空调控制系统仿真第36-39页
        3.3.1 整体仿真模型第36-37页
        3.3.2 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第37-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4 汽车空调控制器功能扩展第41-51页
    4.1 PM2.5的检测第41页
    4.2 硬件电路设计第41-47页
        4.2.1 主控芯片选择第42-43页
        4.2.2 颗粒物传感器电路第43-44页
        4.2.3 电源电路第44-45页
        4.2.4 报警电路第45页
        4.2.5 通信接口电路第45-46页
        4.2.6 PM2.5检测模块实物第46-47页
    4.3 软件设计第47-50页
        4.3.1 模块主程序第47-48页
        4.3.2 数据采集和处理程序第48-49页
        4.3.3 LIN通信程序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5 汽车空调控制系统试验研究第51-64页
    5.1 焓差试验室介绍第51-54页
        5.1.1 风道系统第52-54页
    5.2 汽车空调试验台搭建第54-61页
        5.2.1 压缩机选型第54-55页
        5.2.2 蒸发器选型第55-56页
        5.2.3 冷凝器选型第56-57页
        5.2.4 鼓风机选型第57-58页
        5.2.5 储液干燥器选型第58页
        5.2.6 整体试验系统第58-59页
        5.2.7 传感器选型第59-60页
        5.2.8 测控系统第60-61页
        5.2.9 测试方法第61页
    5.3 试验结果分析第61-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6.1 全文总结第64页
    6.2 研究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建筑飞檐艺术研究
下一篇:鲐鱼干制过程中营养和风味物质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