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一)农村网民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 第9页 |
(二)国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 | 第9页 |
(三)农民的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意义 | 第9-10页 |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将会带来农村变化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问题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2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电子商务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二)农民现代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六、农民现代化核心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一)本研究关于“农民”的定义 | 第16页 |
(二)农民现代化的界定 | 第16-17页 |
(三)评价农民现代化的标准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分析 | 第19-27页 |
一、陇南电子商务发展条件 | 第19-20页 |
(一)环境优势 | 第19页 |
(二)政府支持 | 第19页 |
(三)第三方企业提供良好机遇 | 第19-20页 |
二、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三、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特点 | 第21-23页 |
(一)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 第21-22页 |
(二)“电商+扶贫”的创新之处 | 第22页 |
(三)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 | 第22-23页 |
四、陇南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一)交通闭塞 | 第23页 |
(二)网络基础设施落后 | 第23页 |
(三)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 | 第23-24页 |
(四)产品缺乏深加工,同质化问题严重 | 第24-26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陇南电子商务与农村社会变化 | 第27-36页 |
一、农民参与电子商务情况分析 | 第27-29页 |
(一)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的形式 | 第27-28页 |
(二)陇南农村地区参与电子商务的人员属性分析 | 第28-29页 |
(三)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程度分析 | 第29页 |
二、陇南电子商务与农村信息化建设 | 第29-32页 |
(一)陇南电子商务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第29-30页 |
(二)通过电子商务,活跃了农村信息应用层 | 第30-31页 |
(三)陇南电子商务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 第31-32页 |
三、陇南电子商务与农村社会变化 | 第32-34页 |
(一)电子商务与农民增收 | 第32页 |
(二)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 | 第32-33页 |
(三)电子商务与新媒体在农村地区发展 | 第33-34页 |
四、本章总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电子商务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 第36-47页 |
一、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 第36-38页 |
(一)信息资源与农业技术的应用 | 第36-37页 |
(二)农业创新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 第37页 |
(三)经营管理能力提高 | 第37-38页 |
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 第38-41页 |
(一)农民消费情况的转变 | 第38-40页 |
(二)电子商务与农民就业 | 第40页 |
(三)电子商务与农民日常活动 | 第40-41页 |
三、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 第41-42页 |
(一)农民电子商务意识 | 第41-42页 |
(二)农民互联网意识 | 第42页 |
四、陇南电子商务与农民社会行为的现代化 | 第42-45页 |
(一)农民的网络利用行为 | 第42-43页 |
(二)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 | 第43-44页 |
(三)农民的学习行为 | 第44-45页 |
五、陇南电子商务促进农民现代化的程度分析 | 第45-46页 |
(一)电子商务对全体农民现代化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 | 第45-46页 |
(二)电子商务对青年农民的现代化影响程度更深 | 第46页 |
六、本章总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电子商务影响农民现代化的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一、电子商务与互联网 | 第47-48页 |
二、人口的流动作用 | 第48页 |
三、电子商务与农民增收 | 第48-50页 |
四、本章总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电子商务在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局限及对策 | 第51-54页 |
一、农民电商参与度的问题 | 第51-52页 |
二、电子商务与扶贫 | 第52-53页 |
三、电子商务发展的自身问题 | 第53页 |
四、本章总结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4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54-55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