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国家公债、债券、外债论文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5-31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5-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7页
        1.1.2 选题意义第17-19页
    1.2 基本内容和方法第19-22页
        1.2.1 基本内容第19-21页
        1.2.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22-29页
        1.3.1 国外文献综述第22-27页
        1.3.2 国内文献综述第27-29页
    1.4 本文创新和不足第29-31页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研究相关理论第31-45页
    2.1 地方政府债务内涵第31-35页
        2.1.1 地方政府债务概念第31-34页
        2.1.2 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第34-35页
    2.2 公债与经济增长理论第35-40页
        2.2.1 亚当·斯密公债理论第38页
        2.2.2 大卫·李嘉图公债理论第38-40页
        2.2.3 凯恩斯公债理论第40页
    2.3 马克思公债理论第40-41页
    2.4 公共产品理论第41-42页
    2.5 财政分权理论第42-43页
    2.6 路径依赖理论第43-45页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历史与现状第45-70页
    3.1 新中国公债的发展历程第45-52页
        3.1.1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时期第45-47页
        3.1.2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第47-52页
    3.2 地方政府债务总体状况第52-62页
        3.2.1 总体规模第52-56页
        3.2.2 总体结构第56-62页
    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点第62-65页
        3.3.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第62-63页
        3.3.2 贷款期限长且偿还率高第63-64页
        3.3.3 地方政府债日趋隐性化第64-65页
    3.4 地方政府举债原因第65-69页
        3.4.1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第65-66页
        3.4.2 权责时空错位分离第66-67页
        3.4.3 政绩考核机制不合理第67-68页
        3.4.4 职能转变不到位第68-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作用于经济增长机理第70-82页
    4.1 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短期作用机理第70-76页
        4.1.1 地方政府债务的乘数效应第70-72页
        4.1.2 IS-LM-RE模型第72-76页
    4.2 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长期作用机理第76-81页
        4.2.1 长期经济增长理论简要回顾第76-77页
        4.2.2 地方政府债务长期经济增长效应传导机制第77-81页
    4.3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第82-95页
    5.1 债务短期经济增长效应验证第82-86页
        5.1.1 模型设定第82页
        5.1.2 数据选取第82-83页
        5.1.3 数据检验第83-85页
        5.1.4 脉冲响应第85-86页
        5.1.5 研究结论第86页
    5.2 债务长期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验证第86-94页
        5.2.1 模型建立第87-88页
        5.2.2 数据选取第88页
        5.2.3 实证分析第88-93页
        5.2.4 研究结论第93-94页
    5.3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6章 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因素第95-106页
    6.1 地方政府债务双重效应第95-97页
        6.1.1 地方政府举债的正面效应第95-96页
        6.1.2 地方政府举债的负面效应第96-97页
    6.2 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制约因素第97-105页
        6.2.1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投向第97-98页
        6.2.2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规模第98-99页
        6.2.3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效率第99-100页
        6.2.4 经济发展与债务互变互动第100-102页
        6.2.5 地区人口结构老化影响第102-105页
    6.3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7章 提高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国际借鉴第106-116页
    7.1 限额管理控制债务适度规模第106-110页
        7.1.1 形成配套相应法律制度第107-108页
        7.1.2 有效控制财政预算支出第108-109页
        7.1.3 防止不当操作影响限额第109页
        7.1.4 掌控宏观经济运行影响第109-110页
    7.2 灵活地调整实现债务可持续第110-112页
        7.2.1 低息贷款或债券置换第110-111页
        7.2.2 基金收入担保再融资第111页
        7.2.3 将债务纳入抵押范畴第111-112页
    7.3 选择融资模式提高资金效率第112-114页
        7.3.1 公开市场发行模式第112-113页
        7.3.2 协议审批融资模式第113页
        7.3.3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第113-114页
        7.3.4 公私合作融资模式第114页
    7.4 运用货币政策掌控债务效应第114-116页
第8章 把握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对策建议第116-129页
    8.1 科学有效地运用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第116-118页
    8.2 严格明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权限第118-119页
    8.3 健全地方政府债务法律制度体系第119页
    8.4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第119-124页
        8.4.1 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审批第120-121页
        8.4.2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第121-122页
        8.4.3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偿还第122-123页
        8.4.4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掌控第123-124页
    8.5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第124-129页
        8.5.1 地方政府债务评价第124-125页
        8.5.2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第125-127页
        8.5.3 政府债务总控和预警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指期权功能实证研究
下一篇: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