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8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第12-21页
        1.2.1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第12-14页
        1.2.2 超级电容器的优点及应用第14-15页
        1.2.3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历程第15页
        1.2.4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概述第15-21页
        1.2.5 电极材料的对比及研究前景第21页
    1.3 新型纳米碳材料-石墨烯第21-23页
        1.3.1 石墨烯概述第21-23页
        1.3.2 石墨烯的性质与应用第23页
    1.4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3-27页
        1.4.1 石墨烯/金属化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1.4.2 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5-27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8-35页
    2.1 实验试剂第28-29页
    2.2 实验仪器第29-30页
    2.3 表征方法第30-35页
        2.3.1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0页
        2.3.2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第30页
        2.3.3 原子力显微镜(AFM)第30页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30页
        2.3.5 激光拉曼光谱(Raman)第30-31页
        2.3.6 X射线多晶衍射(XRD)第31页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31页
        2.3.8 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测试(BET)第31页
        2.3.9 热重分析(TGA)第31页
        2.3.10 电导率分析第31页
        2.3.11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1-35页
第三章 氮掺杂石墨烯/四氧化三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35-54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材料制备方法第36-37页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36页
        3.2.2 氮掺杂石墨烯和氮掺杂石墨烯/四氧化三钴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6-3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7-52页
        3.3.1 氮掺杂石墨烯的表征第37-44页
        3.3.2 氮掺杂石墨烯/四氧化三钴复合材料的表征第44-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官能团化石墨烯基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54-71页
    4.1 引言第54-55页
    4.2 材料制备方法第55页
        4.2.1 四种官能团化石墨烯的制备第55页
        4.2.2 四种官能团化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9页
        4.3.1 FTIR分析第55-56页
        4.3.2 Raman分析第56-57页
        4.3.3 XPS分析第57-58页
        4.3.4 SEM分析第58-61页
        4.3.5 BET分析第61-63页
        4.3.6 TGA分析第63页
        4.3.7 电导率分析第63-64页
        4.3.8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4-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多层次结构石墨烯@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71-89页
    5.1 引言第71-72页
    5.2 材料制备方法第72-7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3-87页
        5.3.1 XRD分析第73-74页
        5.3.2 Raman分析第74-75页
        5.3.3 FTIR分析第75-76页
        5.3.4 XPS分析第76页
        5.3.5 SEM分析第76-78页
        5.3.6 TEM分析第78页
        5.3.7 BET分析第78-79页
        5.3.8 电导率分析第79页
        5.3.9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79-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六章 基于共价键复合的聚苯胺-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89-106页
    6.1 引言第89-90页
    6.2 材料制备方法第9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0-105页
        6.3.1 FTIR分析第90-91页
        6.3.2 Raman分析第91-92页
        6.3.3 AFM分析第92-93页
        6.3.4 SEM分析第93-94页
        6.3.5 TEM分析第94页
        6.3.6 TGA分析第94-95页
        6.3.7 电导率分析第95-96页
        6.3.8 BET分析第96-97页
        6.3.9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97-105页
    6.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06-109页
    7.1 论文结论第106-108页
    7.2 论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鲁棒优化理论的电力系统机组组合研究
下一篇: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研究--以金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