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章节安排与逻辑框架 | 第14-17页 |
1.3.1 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1.3.2 逻辑框架 | 第15-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3页 |
2.1.1 高新技术企业概念 | 第18页 |
2.1.2 高新技术企业特点 | 第18-21页 |
2.1.3 成本粘性的概念 | 第21-22页 |
2.1.4 成本粘性的特点 | 第22-23页 |
2.2 成本粘性文献综述 | 第23-29页 |
2.2.1 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综述 | 第23-25页 |
2.2.2 成本粘性的成因综述 | 第25-29页 |
2.2.3 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综述 | 第29页 |
2.3 高新技术企业与成本粘性综述 | 第29-30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30-32页 |
第3章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第32-35页 |
3.1 制度背景 | 第32页 |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 | 第32-35页 |
3.2.1 调整成本理论 | 第32页 |
3.2.2 高新技术人才密集理论 | 第32-33页 |
3.2.3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理论 | 第33页 |
3.2.4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领域的界定方法 | 第33-34页 |
3.2.5 高新技术地域发展不平衡理论 | 第34页 |
3.2.6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效应 | 第34-35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 | 第35-47页 |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5页 |
4.2 变量的界定 | 第35-37页 |
4.2.1 被解释变量的界定 | 第35-36页 |
4.2.2 解释变量的界定 | 第36-37页 |
4.3 模型的选择 | 第37-40页 |
4.3.1 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粘性的存在性检验模型 | 第37-38页 |
4.3.2 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幅度与成本粘性检验模型 | 第38页 |
4.3.3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密集度与粘性水平检验模型 | 第38-39页 |
4.3.4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速度与粘性水平检验模型 | 第39页 |
4.3.5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领域、所在地区及规模与粘性水平检验模型 | 第39-40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40-45页 |
4.4.1 描述性统计 | 第40-41页 |
4.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1-45页 |
4.5 稳健性分析 | 第45-47页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第47-49页 |
5.1 结论 | 第47页 |
5.2 启示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