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1页 |
(一)选题原因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0页 |
(六)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1章 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的概述及影响因素 | 第11-16页 |
1.1 形式语言的概述 | 第11-12页 |
1.2 影响形式语言发展完善的主要因素 | 第12-16页 |
1.2.1 显性因素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2 隐性因素的影响 | 第13-16页 |
第2章 宋代与当代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的审美特征 | 第16-23页 |
2.1 宋代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的审美特征 | 第16-20页 |
2.1.1 审美特征的成因 | 第16-18页 |
2.1.2 外在形式的审美特征 | 第18页 |
2.1.3 内在精神的审美特征 | 第18-20页 |
2.2 当代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的审美特征 | 第20-23页 |
2.2.1 社会开放与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20-21页 |
2.2.2 审美意识多元化的创作主体形成的多元审美特征 | 第21-23页 |
第3章 宋代与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本体的形式语言的差异性 | 第23-42页 |
3.1 唯美与章法布局 | 第23-30页 |
3.1.1 宋代:剪裁取舍 形象单纯而鲜明 | 第23-26页 |
3.1.2 当代:传承经典图式与借鉴西方绘画图式呈现的多样性 | 第26-30页 |
3.2 应物象形与艺术造型 | 第30-33页 |
3.2.1 宋代:师造化与移情模写 | 第30-31页 |
3.2.2 当代:表现物象的艺术化极具时代气息 | 第31-33页 |
3.3 随类赋彩与艺术化色彩运用 | 第33-37页 |
3.3.1 宋代:随类赋彩并致力于逼真表现 | 第33-34页 |
3.3.2 当代:色彩语言表现的多元性与时代性 | 第34-37页 |
3.4 独特的审美意境是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 | 第37-42页 |
3.4.1 宋代:表现自然之美追求浓郁诗意 | 第37-38页 |
3.4.2 当代:强化色彩的表现力与审美意境的独特性 | 第38-42页 |
第4章 宋代与当代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42-45页 |
4.1 促进形式语言由“生”到“熟”的循环 | 第42页 |
4.2 工笔花鸟画艺术时代性的体现 | 第42-43页 |
4.3 促进工笔花鸟画的继承和革新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