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创新及难点不足 | 第17-18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5.2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概述 | 第18-31页 |
2.1 价值观的概述 | 第18-21页 |
2.1.1 价值观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价值观的特点 | 第18-20页 |
2.1.3 价值观的功能 | 第20-21页 |
2.2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概述 | 第21-24页 |
2.2.1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2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特点 | 第22-23页 |
2.2.3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 | 第23-24页 |
2.3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的内涵与培育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2.3.1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的内涵 | 第24-25页 |
2.3.2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培育的战略必要性 | 第25-27页 |
2.4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依据 | 第27-30页 |
2.4.1 马克思关于人学的理论 | 第27-28页 |
2.4.2 毛泽东的人才观理论 | 第28-29页 |
2.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31-43页 |
3.1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培育调查分析 | 第31-33页 |
3.1.1 调查基本情况 | 第31页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3.2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3.2.1 个人价值取向高于集体价值取向 | 第33-34页 |
3.2.2 看重物质价值而忽视精神价值 | 第34-35页 |
3.2.3 对拔尖人才责任价值缺少认知 | 第35-36页 |
3.2.4 道德意识与功利思想知行矛盾 | 第36-37页 |
3.3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3.3.1 价值观培育的时代理念尚未树立 | 第37页 |
3.3.2 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弱化 | 第37-38页 |
3.3.3 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影响价值观教育效果 | 第38页 |
3.4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问题的影响因素 | 第38-41页 |
3.4.1 社会因素 | 第39页 |
3.4.2 学校因素 | 第39-40页 |
3.4.3 媒体因素 | 第40-41页 |
3.4.4 个人因素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 第43-53页 |
4.1 坚持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培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43-45页 |
4.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 | 第43-44页 |
4.1.2 坚持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培育的原则 | 第44-45页 |
4.2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培育的内容 | 第45-47页 |
4.2.1 创新创造精神教育 | 第45页 |
4.2.2 艰苦奋斗的品格教育 | 第45-46页 |
4.2.3 传统文化教育 | 第46页 |
4.2.4 新媒体价值教育 | 第46-47页 |
4.2.5 理想信仰教育 | 第47页 |
4.3 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措施 | 第47-52页 |
4.3.1 激发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 第47-48页 |
4.3.2 凝结社会教育力量营造良好价值环境 | 第48-49页 |
4.3.3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价值观培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 第49-51页 |
4.3.4 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价值舆论引领作用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