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选题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2.1 技术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2 弧圈类打法与相关研究 | 第12页 |
2.3 乒乓球规则与器材改革与新型塑料球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2.3.1 大球时代与无机时代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3.2 新型塑料球的研究 | 第13-16页 |
2.4 小结 | 第16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6-2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6-17页 |
3.2.2 逻辑分析法 | 第17页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17-18页 |
3.2.4 访谈法 | 第18页 |
3.2.5 录像观察法 | 第18-2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0-66页 |
4.1 新球与旧球的物理特性对比分析 | 第20页 |
4.2 发球特点分析 | 第20-28页 |
4.2.1 新球时期发球特点分析 | 第20-22页 |
4.2.2 旧球时期发球特点分析 | 第22-23页 |
4.2.3 新球与旧球发球对比 | 第23-25页 |
4.2.4 新球与旧球发球对比检验分析 | 第25-28页 |
4.3 接发球特点分析 | 第28-39页 |
4.3.1 新球时期接发球特点分析 | 第28-30页 |
4.3.2 旧球时期接发球特征分析 | 第30-32页 |
4.3.3 新球与旧球接发球对比 | 第32-35页 |
4.3.4 新球与旧球接发球对比检验分析 | 第35-39页 |
4.4.发球抢攻特征分析 | 第39-48页 |
4.4.1 新球时期发球抢攻特征分析 | 第39-41页 |
4.4.2 旧球时期发球抢攻特征分析 | 第41-43页 |
4.4.3 新球与旧球发球抢攻对比分析 | 第43-46页 |
4.4.4.新球与旧球发球抢攻对比检验分析 | 第46-48页 |
4.5 接发球抢攻特点分析 | 第48-56页 |
4.5.1 新球时期接发球抢攻特点分析 | 第48-50页 |
4.5.2 旧球时期接发球抢攻特点分析 | 第50-52页 |
4.5.3 新球与旧球接发球抢攻对比 | 第52-54页 |
4.5.4.新球与旧球接发球抢攻对比检验分析 | 第54-56页 |
4.6 相持球特征分析 | 第56-66页 |
4.6.1 新球时期相持球特征分析 | 第56-58页 |
4.6.2 旧球时期相持球特征分析 | 第58-60页 |
4.6.3 新球与旧球相持球对比分析 | 第60-62页 |
4.6.4 新球与旧球相持球对比检验分析 | 第62-65页 |
4.6.5 新球与旧球各阶段得失分之和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建议 | 第67-68页 |
6 致谢 | 第68-69页 |
7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8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