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不纯正不作为犯概述 | 第12-21页 |
1.1 作为与不作为 | 第12-13页 |
1.2 不作为犯 | 第13-16页 |
1.2.1 作为犯与不作为犯 | 第13-14页 |
1.2.2 不作为犯的定义 | 第14-15页 |
1.2.3 不作犯的分类 | 第15-16页 |
1.3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念 | 第16-17页 |
1.4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可罚性 | 第17-21页 |
1.4.1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域外立法 | 第17-18页 |
1.4.2 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 | 第18-21页 |
2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 | 第21-35页 |
2.1 作为义务的地位 | 第21-26页 |
2.1.1 作为义务地位学说 | 第22-24页 |
2.1.2 违法性阶段的作为义务分析 | 第24-26页 |
2.2 作为义务的形式来源 | 第26-29页 |
2.2.1 作为义务形式来源理论 | 第26-28页 |
2.2.2 作为义务形式来源评析 | 第28-29页 |
2.3 作为义务的实质根据 | 第29-32页 |
2.3.1 作为义务实质根据的主要学说 | 第29-30页 |
2.3.2 作为义务实质学说评析 | 第30-32页 |
2.4 作为义务实质根据的主要内容 | 第32-35页 |
2.4.1 对危险源的监督义务 | 第32-34页 |
2.4.2 对危险发生领域的支配管理义务 | 第34页 |
2.4.3 基于特殊关系而对无助法益的保护义务 | 第34-35页 |
3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 | 第35-40页 |
3.1 等价性理论之争 | 第35-36页 |
3.2 等价性否定说之否定 | 第36-38页 |
3.2.1 否定“假设事实”之理由 | 第36-37页 |
3.2.2 否定“从轻处罚说” | 第37-38页 |
3.3 等价性的判断标准 | 第38-40页 |
3.3.1 大陆法系的判断标准 | 第38-39页 |
3.3.2 等价性标准的确定 | 第39-40页 |
4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认定 | 第40-52页 |
4.1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着手 | 第40-43页 |
4.1.1“着手”之理论概述 | 第40-42页 |
4.1.2 不纯正不作为犯之着手 | 第42-43页 |
4.2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共犯 | 第43-52页 |
4.2.1 不纯正不作为犯与共同正犯 | 第44-49页 |
4.2.2 不纯正不作为犯与帮助犯 | 第49-50页 |
4.2.3 不纯正不作为犯与教唆犯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