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言 | 第6-14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6页 |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6-7页 |
三、研究的重点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7-8页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五、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第一章“内圣外王”: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 第14-29页 |
第一节“内圣外王”: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实现方式 | 第15-23页 |
第三节“君子”、“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 | 第23-29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家理想社会的理论建构 | 第29-39页 |
第一节 孔子追求“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孟子主张“王道乐土”的理想政治国家 | 第32-34页 |
第三节 荀子建构“圣王之治”的理想社会 | 第34-36页 |
第四节“大同”和“小康”社会是先秦儒家理想社会的建构目标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现实与超越: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 | 第39-4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建构的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 | 第39-4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先秦儒家之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关系 | 第41-44页 |
第三节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 | 第44-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其他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