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不同感染状态结核病牛免疫应答差异分析及分子标识筛选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0页
    1.1 牛结核病的研究概况与现状第13-14页
        1.1.1 牛结核病的危害第13页
        1.1.2 牛结核病的流行情况第13-14页
    1.2 牛结核病的不同感染状态第14页
        1.2.1 健康牛第14页
        1.2.2 潜伏感染牛第14页
        1.2.3 活动性结核病牛第14页
    1.3 牛结核病主要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第14-17页
        1.3.1 临床诊断方法第14-15页
        1.3.2 细菌学检测第15页
        1.3.3 免疫学检测方法第15-17页
        1.3.4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第17页
    1.4 牛结核病诊断的分子标识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1 用于牛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分子标识第18页
        1.4.2 用于细胞免疫诊断的分子标识第18页
    1.5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开放性结核病牛、潜伏感染牛及健康牛的筛选第20-26页
    2.1 材料第20页
        2.1.1 主要试剂第20页
        2.1.2 主要仪器第20页
    2.2 方法第20-23页
        2.2.1 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第20-21页
        2.2.2 IFN-γ释放试验(IGRA)第21页
        2.2.3 鼻拭子巢式PCR检测第21-22页
        2.2.4 不同感染状态结核病牛的判定标准第22-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4页
        2.3.1 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第23页
        2.3.2 IFN-γ释放试验(IGRA)第23页
        2.3.3 巢式PCR检测第23页
        2.3.4 检测结果的判定及分析第23-24页
    2.4 讨论第24-26页
第三章 牛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筛选牛结核病不同感染时期的分子标识第26-65页
    3.1 材料第26-27页
        3.1.1 主要试剂第26页
        3.1.2 主要仪器第26页
        3.1.3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26-27页
    3.2 方法第27-34页
        3.2.1 牛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第27页
        3.2.2 牛外周血白细胞的培养及刺激第27页
        3.2.3 牛外周血白细胞的RNA提取第27-28页
        3.2.4 牛外周血白细胞RNA质量的验证第28-29页
        3.2.5 表达谱芯片分析第29-3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4-63页
        3.3.1 牛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第34页
        3.3.2 牛外周血白细胞的培养及刺激第34-35页
        3.3.3 牛外周血白细胞的RNA提取第35页
        3.3.4 牛外周血白细胞RNA质量的验证第35-36页
        3.3.5 表达谱芯片检测样品的选择第36-37页
        3.3.6 活动性结核病牛、潜伏感染牛和健康牛的PBMCs对PPD-B刺激的表达谱比较第37-63页
        3.3.7 潜在的分子标识基因第63页
    3.4 讨论第63-65页
第四章 分子标识的初步验证及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第65-71页
    4.1 材料第65页
        4.1.1 主要试剂第65页
        4.1.2 主要仪器第65页
    4.2 方法第65-68页
        4.2.1 不同感染状态结核病牛的筛选第65页
        4.2.2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65-66页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第66-68页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感染状态结核病牛相关分子标识的表达第68页
        4.2.5 分子标识mRNA相对表达量的计算第6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8-69页
        4.3.1 不同感染状态的结核病牛的筛选第68页
        4.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第68-69页
        4.3.3 不同感染状态牛的细胞因子的检测第69页
    4.4 讨论第69-71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致谢第78-79页
作者简历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粮磷水平及磷限制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植酸酶对肉用仔鸡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PRRSV-N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直接荧光方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