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4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2.1 移动终端 | 第11-12页 |
1.2.2 色貌模型 | 第12-13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1.3.1 论文所做工作 | 第13页 |
1.3.2 论文各章安排 | 第13-14页 |
2 移动终端的特点研究 | 第14-21页 |
2.1 移动终端的定义 | 第14页 |
2.2 移动终端显示原理 | 第14-17页 |
2.2.1 液晶特性 | 第14-15页 |
2.2.2 液晶显示原理 | 第15-16页 |
2.2.3 移动终端液晶屏幕介绍 | 第16-17页 |
2.3 课题所选系统介绍 | 第17-19页 |
2.3.1 Android平台 | 第17-18页 |
2.3.2 Android平台体系结构 | 第18-19页 |
2.3.3 Android系统主要组件 | 第19页 |
2.4 移动终端特点综合分析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色貌模型的相关知识介绍 | 第21-35页 |
3.1 色彩管理的原理 | 第21-25页 |
3.1.1 色彩管理的出现 | 第21-22页 |
3.1.2 色彩管理的组成部分 | 第22-25页 |
3.2 ICC色彩管理原理 | 第25-26页 |
3.3 色彩管理研究方向 | 第26页 |
3.4 色貌模型的出现 | 第26-34页 |
3.4.1 传统色彩管理出现的弊端 | 第26-27页 |
3.4.2 色貌现象 | 第27-30页 |
3.4.3 色貌模型 | 第30-31页 |
3.4.4 色貌相关属性 | 第31-32页 |
3.4.5 色貌模型的构成 | 第32页 |
3.4.6 色适应变换 | 第32页 |
3.4.7 色貌模型的发展 | 第32-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适合于移动终端色貌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 第35-57页 |
4.1 适合于移动终端的色貌模型应具备的特点分析 | 第35页 |
4.2 色貌模型的选择 | 第35页 |
4.3 环境因数的获取 | 第35-37页 |
4.4 LAB色貌模型的应用 | 第37-39页 |
4.4.1 CIELAB色貌模型的构建 | 第37-39页 |
4.5 RLAB色貌模型的应用 | 第39-45页 |
4.5.1 RLAB模型的构成 | 第39页 |
4.5.2 RLAB色貌模型的算法介绍 | 第39-43页 |
4.5.2.1 正向计算过程设计 | 第39-42页 |
4.5.2.2 反向过程设计 | 第42-43页 |
4.5.3 RLAB色貌模型正确性的检验 | 第43-44页 |
4.5.4 RLAB模型具体的应用: | 第44-45页 |
4.6 CIECAM02色貌模型的应用 | 第45-55页 |
4.6.1 观察条件参数 | 第45-46页 |
4.6.2 CAM02色貌模型的计算 | 第46-53页 |
4.6.2.1 CIAM02色貌模型的的正向计算过程 | 第46-51页 |
4.6.2.2 CIECAM02色貌模型逆向计算 | 第51-53页 |
4.6.4 CIECAM02色貌模型计算检测 | 第53-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对应用在移动终端的色貌模型的评测 | 第57-75页 |
5.1 用色貌模型替换CIE色彩管理中连接色空间的性能评测 | 第57-63页 |
5.1.1 评价依据 | 第57页 |
5.1.2 标准化实验条件 | 第57-58页 |
5.1.3 颜色色度再现效果评价 | 第58-63页 |
5.2 对色貌模型在各种环境下应用在色貌模型的再现效果评测 | 第63-74页 |
5.2.1 主观评价 | 第63-72页 |
5.2.2 客观评价 | 第72页 |
5.2.3 对应色数据测试 | 第72-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结果与分析 | 第75-77页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6.2 课题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7 研究成果与展望 | 第77-78页 |
8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9 致谢 | 第83-84页 |
10 附录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