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导言 | 第13-20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1.2 数据来源、调研方案和实证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2.1 数据来源说明 | 第14-15页 |
1.2.2 调研方案设计 | 第15-16页 |
1.2.3 实证研究方法说明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企业信贷违约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35页 |
2.1 相关的基本概念 | 第20-26页 |
2.1.1 小企业的界定 | 第20-24页 |
2.1.2 信贷违约的定义 | 第24-26页 |
2.2 企业信贷违约研究综述 | 第26-32页 |
2.2.1 企业信贷违约理论 | 第26-30页 |
2.2.2 企业信贷违约行为实证研究 | 第30-32页 |
2.3 企业信贷违约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32-35页 |
3 不完全信息下小企业信贷违约行为的机理分析 | 第35-47页 |
3.1 小企业信贷行为与违约 | 第35-37页 |
3.2 银企信息不对称与小企业违约 | 第37-41页 |
3.2.1 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 | 第37-39页 |
3.2.2 逆向选择与违约 | 第39-40页 |
3.2.3 道德风险与违约 | 第40-41页 |
3.3 不完全信贷合约与小企业违约 | 第41-45页 |
3.3.1 缔约环境 | 第42-43页 |
3.3.2 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 第43页 |
3.3.3 银行的专用性投资与企业的敲竹杠行为 | 第43-44页 |
3.3.4 法庭执行的困难 | 第44-45页 |
3.4 违约成本与小企业信贷违约 | 第45-47页 |
4 小企业信贷违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7页 |
4.1 小企业自身因素 | 第47-50页 |
4.1.1 企业财务状况 | 第47页 |
4.1.2 企业规模 | 第47-48页 |
4.1.3 企业性质 | 第48页 |
4.1.4 企业从事的行业 | 第48-49页 |
4.1.5 企业主资质 | 第49页 |
4.1.6 企业信用等级 | 第49-50页 |
4.2 银企关系 | 第50页 |
4.3 金融机构因素 | 第50-55页 |
4.3.1 金融机构经营状况 | 第51页 |
4.3.2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 | 第51页 |
4.3.3 贷款性状 | 第51-55页 |
4.4 外部因素 | 第55-57页 |
4.4.1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 第55页 |
4.4.2 金融生态环境 | 第55-56页 |
4.4.3 外部监管 | 第56-57页 |
5 小企业信贷违约的实证分析 | 第57-66页 |
5.1 变量的选择及解释 | 第57-59页 |
5.2 数据获取 | 第59-60页 |
5.3 模型建立 | 第60页 |
5.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5.5 结论与讨论 | 第63-66页 |
6 矫正小企业信贷违约行为的政策建议 | 第66-78页 |
6.1 注重小企业自身建设 | 第66-69页 |
6.1.1 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完善 | 第66-67页 |
6.1.2 加快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建设 | 第67页 |
6.1.3 加强小企业财务制度建设 | 第67-68页 |
6.1.4 搞好企业信用文化建设 | 第68-69页 |
6.2 创新与健全信贷供给制度 | 第69-72页 |
6.2.1 进一步规范信贷合约 | 第69-70页 |
6.2.2 转变信贷理念 | 第70页 |
6.2.3 再造商业银行信贷流程 | 第70-71页 |
6.2.4 创新小企业担保方式 | 第71-72页 |
6.3 加强银企关系 | 第72-73页 |
6.4 规范政府行为 | 第73-78页 |
6.4.1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 第73-74页 |
6.4.2 促进浓厚的信用环境形成和发展 | 第74页 |
6.4.3 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 第74-75页 |
6.4.4 积极发展为小企业贷款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 | 第75-78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8-7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附录1 小企业金融需求及信贷违约问卷调查表 | 第87-91页 |
附录2 2008 年小企业信贷违约问卷调查数据 | 第91-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