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人类学论文--人类生态学论文

人口密度尺度推绎中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的地理学解释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2页
    1.1 尺度及相关概念第18-19页
        1.1.1 尺度第18页
        1.1.2 尺度效应第18页
        1.1.3 尺度转换第18-19页
        1.1.4 尺度域与特征尺度第19页
    1.2 多尺度人口密度研究综述第19-22页
        1.2.1 人口密度第20页
        1.2.2 以往人口密度研究第20-21页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1页
        1.2.4 尺度研究及其困惑第21-22页
        1.2.5 不容忽视的MAUP问题第22页
    1.3 研究目的与特色第22-23页
        1.3.1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3.2 研究特色第23页
    1.4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1 建立研究区基础数据库第23-24页
        1.4.2 多尺度人口密度推绎计算第24页
        1.4.3 遴选人口密度特征尺度第24页
        1.4.4 探讨特征尺度人口密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24页
    1.5 研究方法第24-28页
        1.5.1 等级缀块动态范式第25-26页
        1.5.2 主导数据库法第26-27页
        1.5.3 可视化方法第27页
        1.5.4 遴选人口密度特征尺度第27-28页
        1.5.5 多元统计分析第28页
    1.6 研究框架第28-30页
        1.6.1 技术流图第28页
        1.6.2 计算平台和数学基础第28-29页
        1.6.3 网格与掩模第29-30页
    1.7 论文结构第30-3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32-46页
    2.1 自然特征第34-35页
    2.2 区位特征第35页
    2.3 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遴选与获取第35-46页
        2.3.1 经度、纬度专题数据计算第37页
        2.3.2 DEM专题数据计算第37-38页
        2.3.3 降水、温度专题数据计算第38页
        2.3.4 地被指数专题数据计算第38-39页
        2.3.5 土壤肥力指数专题数据计算第39-41页
        2.3.6 区位特征专题数据计算第41页
        2.3.7 聚落的提取第41-46页
第三章 建立最小粒度人口密度图第46-52页
    3.1 编制村人口密度图第47-48页
    3.2 编制街区人口密度图第48-49页
    3.3 编制最小粒度人口密度图第49-50页
    3.4 基于行政网格的人口密度计算第50-52页
第四章 人口密度尺度上推模型第52-60页
    4.1 Blockmean函数与Focalmean函数的比较第52-54页
    4.2 滤波算子的形状选择第54-56页
    4.3 多尺度人口密度计算结果分析第56-60页
        4.3.1 基于滤波的多尺度人口密度上推模型能够满足数据一致性原则第56页
        4.3.2 随尺度增大,人口密度变异性逐步降低第56-57页
        4.3.3 随尺度增大,人口密度空间异质性逐步降低第57-58页
        4.3.4 制约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随尺度变化而变化第58-60页
第五章 遴选人口密度特征尺度第60-75页
    5.1 定量开展特征尺度遴选的方法探讨第60-63页
        5.1.1 最佳指数因子法(OIF)第61页
        5.1.2 Sheffield指数法第61-62页
        5.1.3 CI指数法第62页
        5.1.4 假彩色合成中波段选取模型的原理讨论第62-63页
    5.2 遴选人口密度特征尺度第63-67页
    5.3 特征尺度人口密度与地理要素的相关分析第67-75页
        5.3.1 R=0(最小粒度)人口密度的尺度内涵第68-71页
        5.3.2 R=3人口密度的尺度内涵第71-72页
        5.3.3 R=12人口密度的尺度内涵第72-73页
        5.3.4 R=29人口密度的尺度内涵第73页
        5.3.5 R=99人口密度的尺度内涵第73-75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75-81页
    6.1 讨论第75-77页
        6.1.1 尺度推绎的数学基础有待完善第75页
        6.1.2 尺度推绎模型尚无法自由变焦第75-76页
        6.1.3 人口密度尺度上推模型的尺度适用范围有待推敲第76页
        6.1.4 以格局-过程为约束条件的人口密度尺度下推模型有待开发第76页
        6.1.5 人口数据库覆盖范围有待扩大、外延有待拓展第76-77页
    6.2 结论第77-81页
        6.2.1 最小粒度人口密度网格尺寸为100米,统计误差不随尺度推绎传播第77页
        6.2.2 人口密度尺度上推模型中使用圆形滤波因子较正方形滤波因子更为合理第77-78页
        6.2.3 遴选人口密度特征尺度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第78页
        6.2.4 空间异质性是MAUP产生的本源,人口密度MAUP记录着人地之间的对白第78页
        6.2.5 人地间矛盾制衡的结果在特征尺度上能够清晰显现第78-79页
        6.2.6 现代人口密度图反映的人地关系痕迹的时间跨度存在上限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9页
附录第89-129页
    附录1、街区人口密度计算程序第89页
    附录2、碎斑人口密度计算程序第89-90页
    附录3、最小粒度人口密度计算程序第90页
    附录4、人口密度圆形滤波尺度上推程序第90-91页
    附录5、人口密度正方形滤波尺度上推程序第91页
    附录6、多尺度人口密度专题图第91-126页
    附录7、特征尺度遴选程序第126-127页
    附录8、地理要素标准化处理程序第127-128页
    附录9、多尺度人口密度与地理要素相关分析计算程序第128-129页
后记第129-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132-13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清单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位表达一个多梳蛋白(PcG)基因影响拟南芥开花时间
下一篇: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及植物激素类化合物的QSPR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