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恢复性司法概述 | 第12-16页 |
第一节 恢复性司法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恢复性司法的发展 | 第14-16页 |
一、恢复性司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 | 第14页 |
二、关于恢复性司法的国际会议及决议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恢复性司法的理念、特征和功能 | 第16-29页 |
第一节 恢复性司法的理念 | 第16-21页 |
一、犯罪本质观:从侵害国家法益到侵害人际关系 | 第16-17页 |
二、犯罪对策观:从罪刑均衡到实现恢复性结果 | 第17-18页 |
三、司法过程设计:从以国家—个人线型构造到社区-被害人-犯罪人三方构造 | 第18-20页 |
四、正义实现理念:从报应性正义到恢复性正义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恢复性司法的特征 | 第21-25页 |
一、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 第21-22页 |
二、采用方式的灵活性 | 第22-23页 |
三、追求结果的恢复性 | 第23-24页 |
四、实施时间的无限制性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恢复性司法的功能及其实现 | 第25-29页 |
一、一般预防功能:从事后控制到前因控制 | 第25-26页 |
二、特殊预防功能:从外在强制到内心感化 | 第26-27页 |
三、对被害人的援助功能 | 第27页 |
四、社会关系修复功能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恢复性司法与我国刑事司法的冲突与契合 | 第29-34页 |
第一节 恢复性司法与我国传统刑事司法的冲突 | 第29-31页 |
一、我国市民社会理念的缺失 | 第29-30页 |
二、推行恢复性司法的制度障碍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恢复性司法与我国现行刑事司法要求的契合 | 第31-34页 |
一、观念的资源—调解仍是我国解决纠纷的重要方式 | 第31页 |
二、社会发展的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刑法国际化的需要 | 第31-32页 |
三、实践的资源—刑事和解是我国恢复性司法实践的适当模式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恢复性司法视角下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研究 | 第34-46页 |
第一节 正确理解刑事和解制度的性质和作用 | 第34-37页 |
一、刑事和解性质的正确认识 | 第34页 |
二、刑事和解目标的确切定位 | 第34-35页 |
三、刑事和解功能及其实现的正确理解 | 第35-36页 |
四、刑事和解不违反刑法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基本内容 | 第37-43页 |
一、刑事和解适用的前提条件 | 第37-38页 |
二、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 | 第38-39页 |
三、刑事和解的案件适用范围 | 第39-41页 |
四、刑事和解的参与者及其地位 | 第41页 |
五、刑事和解协议的效力 | 第41-42页 |
六、刑事和解的监督体制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设想 | 第43-46页 |
一、现行法律法规无法对于刑事和解予以规范 | 第43-45页 |
二、应对刑事和解制度及其配套制度进行立法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