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2.1 国外公共住房的研究文献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经济适用住房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1.3 本文的写作思路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理论 | 第20-30页 |
2.1 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来 | 第20-21页 |
2.1.1 经济适用住房理念的诞生 | 第20页 |
2.1.2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来 | 第20-21页 |
2.2 经济适用住房发展的客观原因 | 第21-25页 |
2.2.1 央行上调利率 | 第22-24页 |
2.2.2 调节房地产税收 | 第24页 |
2.2.3 调控住房结构 | 第24-25页 |
2.2.4 房产调控政策的作用 | 第25页 |
2.3 经济适用住房的内涵 | 第25-27页 |
2.3.1 准商品性 | 第26页 |
2.3.2 经济性和适用性 | 第26-27页 |
2.3.3 社会保障性 | 第27页 |
2.4 对经济适用住房定位的讨论 | 第27-30页 |
3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取得的成效 | 第30-44页 |
3.1 我国近几年经济适用住房总体情况 | 第30-32页 |
3.1.1 新开工面积情况 | 第30-31页 |
3.1.2 投资完成额情况 | 第31页 |
3.1.3 销售情况 | 第31-32页 |
3.2 郑州市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情况 | 第32-44页 |
3.2.1 郑州市经济适用住房总体发展概述 | 第33-36页 |
3.2.2 郑州市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历程 | 第36-38页 |
3.2.3 2006-2007年的公开摇号销售 | 第38-42页 |
3.2.4 郑州2008年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计划 | 第42-44页 |
4 借鉴新加坡等经验,探讨我国经济适用房问题及原因 | 第44-55页 |
4.1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4.1.1 经济适用住房市场存在“灰市” | 第44-45页 |
4.1.2 销售对象失控 | 第45-46页 |
4.1.3 面积超标 | 第46页 |
4.1.4 供需矛盾尖锐 | 第46-47页 |
4.1.5 位置偏远,配套设施不齐全,经济适用住房不适用 | 第47-48页 |
4.2 新加坡、香港住房保障制度简述 | 第48-51页 |
4.2.1 新加坡:政府主导制住房供应体系 | 第48-49页 |
4.2.2 香港: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 | 第49-50页 |
4.2.3 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思考 | 第50-51页 |
4.3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存在的体制原因 | 第51-53页 |
4.3.1 经济适用住房补贴模式引发的问题 | 第51-52页 |
4.3.2 各级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 | 第52-53页 |
4.4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新措施 | 第53-55页 |
5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调整建议 | 第55-63页 |
5.1 接受内外监督,加大惩罚措施 | 第55-56页 |
5.2 缩小购房人数,完善购房人资格审查条件 | 第56-57页 |
5.2.1 缩小购房人数 | 第56-57页 |
5.2.2 完善购房人资格审查条件 | 第57页 |
5.3 增加我国经济适用住房的有效供给 | 第57-59页 |
5.4 加大土地的供应 | 第59-60页 |
5.5 严格经济适用住房的上市交易对象 | 第60-61页 |
5.6 完善制度性因素 | 第61-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