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6页 |
1.4.1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蓝色贸易壁垒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35页 |
2.1 蓝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 第16-23页 |
2.1.1 蓝色贸易壁垒的概念与特征 | 第16-17页 |
2.1.2 蓝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发展 | 第17-19页 |
2.1.3 蓝色贸易壁垒设置的博弈分析 | 第19-20页 |
2.1.4 蓝色贸易壁垒应对策略的经济分析 | 第20-23页 |
2.2 国内外劳动立法与劳工标准比较 | 第23-31页 |
2.2.1 国际劳工标准的现状考察 | 第23-26页 |
2.2.2 国内劳工立法的现状考察 | 第26-30页 |
2.2.3 将劳工标准纳入WTO体系的考察 | 第30-31页 |
2.3 蓝色贸易壁垒经济理论基础 | 第31-35页 |
2.3.1 支持蓝色贸易壁垒的理论 | 第31-33页 |
2.3.2 反对蓝色贸易壁垒的理论 | 第33页 |
2.3.3 蓝色贸易壁垒应对策略相关理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蓝色贸易壁垒双重经济效应分析 | 第35-42页 |
3.1 蓝色贸易壁垒的负面经济效应分析 | 第35-40页 |
3.1.1 贸易抑制效应 | 第35-38页 |
3.1.2 贸易转移效应 | 第38-39页 |
3.1.3 产业冲击效应 | 第39-40页 |
3.2 蓝色贸易壁垒的正面经济效应分析 | 第40-42页 |
3.2.1 技术创新效应 | 第40-41页 |
3.2.2 制度创新效应 | 第41页 |
3.2.3 环境优化效应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42-57页 |
4.1 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 第42-46页 |
4.1.1 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 | 第42-43页 |
4.1.2 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 | 第43-44页 |
4.1.3 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 第44页 |
4.1.4 出口市场结构不平衡 | 第44-46页 |
4.2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 第46-51页 |
4.2.1 限制出口规模的扩大 | 第46-47页 |
4.2.2 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 第47-49页 |
4.2.3 导致贸易摩擦的激增 | 第49-50页 |
4.2.4 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 | 第50-51页 |
4.3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 | 第51-53页 |
4.3.1 提高出口产品生产率和质量 | 第51-52页 |
4.3.2 增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52页 |
4.3.3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 第52-53页 |
4.4 当前我国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不足 | 第53-57页 |
4.4.1 劳动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53-54页 |
4.4.2 政府组织监管不到位 | 第54页 |
4.4.3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 第54-56页 |
4.4.4 反馈和协调机制缺失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我国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策略分析 | 第57-61页 |
5.1 政府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 第57-58页 |
5.1.1 加快法治建设 | 第57页 |
5.1.2 深化国际合作 | 第57-58页 |
5.1.3 注重企业激励 | 第58页 |
5.2 企业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 第58-59页 |
5.2.1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 第58页 |
5.2.2 落实劳动法律规范 | 第58页 |
5.2.3 积极取得国际认证 | 第58-59页 |
5.2.4 强化品牌技术创新 | 第59页 |
5.3 行业协会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 第59-61页 |
5.3.1 做好信息收集咨询工作 | 第59页 |
5.3.2 做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 | 第59-60页 |
5.3.3 监督企业执行劳工标准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