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内生真菌拟茎点霉B3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1.1 农业生产中氮肥使用现状第12页
    1.2 改善作物氮肥利用率的措施第12页
    1.3 植物内生菌促进宿主氮吸收与代谢研究进展第12-18页
        1.3.1 植物内生菌促进宿主氮吸收第13-15页
            1.3.1.1 植物内生菌促进宿主对无机氮素的吸收第13-14页
            1.3.1.2 植物内生菌促进宿主对有机氮素的吸收第14-15页
        1.3.2 植物内生菌促进宿主氮代谢第15-16页
            1.3.2.1 植物内生菌影响宿主体内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第15页
            1.3.2.2 植物内生菌影响宿主体内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第15-16页
            1.3.2.3 植物内生菌对宿主体内氮代谢相关微量生长调节物质的影响第16页
        1.3.3 植物内生菌通过调节宿主氮吸收与代谢从而影响宿主生长发育第16-17页
            1.3.3.1 植物内生菌通过影响植物氮代谢从而促进宿主分蘖第17页
            1.3.3.2 植物内生菌提高宿主体内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第17页
        1.3.4 植物内生菌促进宿主氮素利用小结第17-18页
    1.4 水稻对氮素的利用第18-21页
        1.4.1 水稻生长环境中的氮素循环第18-20页
        1.4.2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和转化过程第20-21页
    1.5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内生真菌B3的GFP转化及其与水稻共生关系的研究第23-3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9页
        2.1.1 实验菌株、质粒和水稻第23-24页
        2.1.2 培养基和试剂第24-25页
        2.1.3 菌株B3对潮霉素敏感性测定第25页
        2.1.4 质粒的提取第25页
        2.1.5 B3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第25页
        2.1.6 B3转化子的稳定性分析及PCR检测第25-26页
        2.1.7 B3转化子与野生型B3的产激素功能比较第26-27页
        2.1.8 B3转化子与野生型B3的产漆酶功能比较第27页
        2.1.9 水稻与B3共生体系的建立第27-28页
        2.1.10 取样分析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水稻体内的GFP-B3第28页
        2.1.11 水稻体内GFP-B3和野生型B3的定量比较第28-29页
        2.1.12 统计分析第2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2.2.1 B3对潮霉素敏感性第29页
        2.2.2 原生质体产量、转化效率和GFP表达状况第29-30页
        2.2.3 B3转化子的PCR验证及其对潮霉素B的抗性水平分析第30-31页
        2.2.4 转化子与野生型B3的生长及功能比较第31-33页
        2.2.5 荧光显微镜观察GFP-B3在水稻组织内的定殖状况第33页
        2.2.6 野生型B3与GFP-B3在水稻体内的定殖量比较第33-34页
        2.2.7 野生型B3与GFP-B3的促生效应比较第34页
    2.3 讨论第34-37页
        2.3.1 GFP转化及GFP-B3的稳定性第34-35页
        2.3.2 GFP-B3在植物体内的检测第35页
        2.3.3 B3在水稻体内的定殖水平及其带来的促生效应第35-36页
        2.3.4 GFP标记B3对后续研究的重要影响第36-37页
第3章 内生真菌B3对水稻氮素积累和代谢的影响第37-5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3.1.1 实验菌株和水稻品种的准备第38页
        3.1.2 实验用水稻土壤的准备第38页
        3.1.3 水稻与B3共生体系的建立第38-39页
        3.1.4 盆栽试验设计及水稻生长条件第39页
        3.1.5 样品收集和准备第39页
        3.1.6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第39页
        3.1.7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测定第39-40页
        3.1.8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第40页
        3.1.9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第40页
        3.1.10 水稻体内游离NH_4~+、NO_3~-及总氮含量测定第40-41页
        3.1.11 统计分析第4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1-49页
        3.2.1 B3对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第41-43页
        3.2.2 B3对水稻不同组织中含氮量影响第43页
        3.2.3 B3对水稻体内游离NH_4~+和NO_3~-含量的影响第43-45页
        3.2.4 B3对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45-47页
        3.2.5 B3对水稻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第47-49页
    3.3 讨论第49-53页
        3.3.1 内生真菌B3在低氮条件下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增益效应第49-50页
        3.3.2 内生真菌B3对水稻氮素积累和代谢水平的影响第50-51页
        3.3.3 内生真菌B3在可持续农业生产上的潜在应用价值第51-53页
第4章 内生真菌B3与水稻共生对水稻根际氮转化过程及其相关微生物的影响第53-7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4-60页
        4.1.1 实验菌株第54页
        4.1.2 实验用水稻土壤第54页
        4.1.3 水稻与B3共生体系的建立第54页
        4.1.4 盆栽试验设计及水稻生长条件第54页
        4.1.5 样品收集和准备第54-55页
        4.1.6 化学分析第55页
        4.1.7 土壤DNA提取、PCR反应引物和体系第55-57页
        4.1.8 qRT-PCR对微生物丰度测定(基因拷贝数)第57页
        4.1.9 PCR-DGGE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第57-58页
        4.1.10 水稻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及组分测定第58-59页
        4.1.11 统计分析第59-60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60-68页
        4.2.1 土壤化学分析和硝化速率分析第60-61页
        4.2.2 AOA、AOB和固氮菌的丰度第61-63页
        4.2.3 AOA、AOB和固氮菌的群落结构第63-66页
        4.2.4 根系分泌物的组分分析第66-68页
    4.3 讨论第68-71页
        4.3.1 内生真菌B3改变了水稻根际土壤中N转化相关微生物群落第68-69页
        4.3.2 内生真菌B3优化水稻根际土壤中N素营养第69页
        4.3.3 内生真菌B3影响水稻根际土壤中氮转化相关微生物的潜在机理第69-71页
第5章 内生真菌B3对苗期水稻氮素吸收和代谢的影响第71-8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1-74页
        5.1.1 实验菌株和水稻品种的准备第71-72页
        5.1.2 水稻与B3共生体系的建立第72页
        5.1.3 实验设计第72页
        5.1.4 样品收集和准备第72页
        5.1.5 GFP标记的B3在水稻中的定殖能力分析第72页
        5.1.6 B3在水稻体内的定殖量第72页
        5.1.7 水稻体内叶绿素含量、游离NH_4~+、NO_3~-及总氮含量测定第72-73页
        5.1.8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第73页
        5.1.9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第73页
        5.1.10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第73页
        5.1.11 相对定量PCR测定水稻氮吸收和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第73-74页
        5.1.12 统计分析第7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4-83页
        5.2.1 荧光显微镜观察GFP标记的B3菌株在水稻体内的定殖第74-75页
        5.2.2 B3在水稻植株内的定殖量第75-76页
        5.2.3 B3对水稻植株的生物量和氮代谢状态的影响第76-77页
        5.2.4 内生真菌B3对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77-78页
        5.2.5 内生真菌B3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力的影响第78页
        5.2.6 内生真菌B3对水稻氮吸收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第78-82页
        5.2.7 内生真菌B3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第82-83页
    5.3 讨论第83-87页
        5.3.1 低氮条件下内生真菌B3的增益效应第83-84页
        5.3.2 水稻氮素积累和代谢的水平第84-85页
        5.3.3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第85-87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附录A第89-90页
附录B第90-91页
附录C第91-92页
附录D第92-93页
附录E第93-94页
附录F第94-95页
附录G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1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苍术挥发油指纹图谱研究及2株真菌对茅苍术组培苗的影响
下一篇:紫花苜蓿花药离体培养的预处理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