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12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2页 |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5 相关概念的理论分析 | 第13-19页 |
1.5.1 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 | 第13-15页 |
1.5.2 信息与危机信息管理 | 第15-16页 |
1.5.3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 | 第16-19页 |
2 川渝地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9-26页 |
2.1 川渝地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2.1.1 公共危机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 | 第19页 |
2.1.2 公众知情权缺乏保障 | 第19-20页 |
2.1.3 缺乏专业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队伍 | 第20-21页 |
2.1.4 危机公关能力弱 | 第21页 |
2.2 川渝地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1-26页 |
2.2.1 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 | 第21-22页 |
2.2.2 意识方面的原因 | 第22-23页 |
2.2.3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组织结构方面的原因 | 第23-24页 |
2.2.4 以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区对危机信息管理的巨大影响—以 4·20 芦山地震救治工作为例 | 第24-26页 |
3 国内外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26-32页 |
3.1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国际借鉴 | 第26-28页 |
3.1.1 美国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 | 第26-27页 |
3.1.2 日本东京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 | 第27-28页 |
3.2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国内借鉴 | 第28-30页 |
3.2.1 南宁市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应急联动系统 | 第29页 |
3.2.2 上海市紧急处置信息系统 | 第29-30页 |
3.3 对几个典型城市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经验的总结 | 第30-32页 |
4 完善川渝地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建议 | 第32-43页 |
4.1 构建健全的危机信息管理的运行机制 | 第32-35页 |
4.1.1 健全信息的预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 第32-33页 |
4.1.2 构建信息的技术支撑机制 | 第33-34页 |
4.1.3 完善危机信息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 第34页 |
4.1.4 建立信息应急保障数据库 | 第34-35页 |
4.1.5 建立信息的考核评估机制 | 第35页 |
4.2 扩大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的路径 | 第35-37页 |
4.2.1 建立信息主管部门,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协调信息公开制度 | 第35-36页 |
4.2.2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 | 第36页 |
4.2.3 开辟信息公开的广阔渠道,发挥网络媒体的重要性 | 第36-37页 |
4.3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队伍 | 第37-39页 |
4.3.1 加大政府对建设危机信息管理队伍的财政投入 | 第37-38页 |
4.3.2 构建危机信息管理队伍的组织结构 | 第38-39页 |
4.4 提高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 | 第39-40页 |
4.4.1 提高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重要性 | 第39-40页 |
4.4.2 提高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措施 | 第40页 |
4.5 重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作用 | 第40-43页 |
4.5.1 微博的特点 | 第40-41页 |
4.5.2 微博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 第41页 |
4.5.3 发挥微博正能量加强危机信息管理的措施 | 第41-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