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研究思路图 | 第11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4页 |
1.4.1 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股票发行与上市 | 第14页 |
2.1.2 股票发行审核制度 | 第14-15页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2.1 比较研究文献 | 第15-16页 |
2.2.2 理论分析文献 | 第16-17页 |
2.2.3 实践问题研究文献 | 第17页 |
2.2.4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2.3 奥地利学派市场过程理论 | 第18-23页 |
2.3.1 奥地利学派 | 第18-20页 |
2.3.2 市场过程理论 | 第20-22页 |
2.3.3 市场过程理论的意义 | 第22-23页 |
3 我国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32页 |
3.1 我国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现状 | 第23-25页 |
3.1.1 我国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3.1.2 我国新股发行现行法规及监管体系 | 第24-25页 |
3.2 核准制下我国新股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32页 |
3.2.1 缺乏市场意识,依赖政府 | 第25-26页 |
3.2.2 忽视知识和时间,监管低效 | 第26-27页 |
3.2.3 忽视行为约束,欺诈上市 | 第27-28页 |
3.2.4 忽视发现,中小企业融资难 | 第28-29页 |
3.2.5 干扰自发秩序,管控上市数量 | 第29-32页 |
4 市场过程理论视角下两种发行制度的经济效率比较 | 第32-38页 |
4.1 市场过程理论的经济效率衡量 | 第32-33页 |
4.1.1 经济效率的含义及其衡量 | 第32页 |
4.1.2 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 | 第32页 |
4.1.3 经济效率的衡量标准 | 第32-33页 |
4.2 经济效率衡量的分析 | 第33-36页 |
4.2.1 市场管理者 | 第33-34页 |
4.2.2 资金需求者 | 第34页 |
4.2.3 资金供给者 | 第34-35页 |
4.2.4 中介机构 | 第35-36页 |
4.3 经济效率比较结果 | 第36-38页 |
5 发达经济体股票发行审核制度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38-46页 |
5.1 美国的新股发行注册制 | 第38-39页 |
5.1.1 发展历程 | 第38页 |
5.1.2 制度现状 | 第38-39页 |
5.1.3 发行监管 | 第39页 |
5.1.4 评价 | 第39页 |
5.2 英国的交易所自律注册制 | 第39-41页 |
5.2.1 发展历程 | 第39页 |
5.2.2 制度现状 | 第39-40页 |
5.2.3 发行监管 | 第40页 |
5.2.4 评价 | 第40-41页 |
5.3 德国的核准与注册相结合的发行制度 | 第41-42页 |
5.3.1 发展历程 | 第41页 |
5.3.2 制度现状 | 第41页 |
5.3.3 发行监管 | 第41页 |
5.3.4 评价 | 第41-42页 |
5.4 香港新股发行核准制 | 第42-44页 |
5.4.1 发展历程 | 第42页 |
5.4.2 制度现状 | 第42页 |
5.4.3 发行监管 | 第42页 |
5.4.4 评价 | 第42-44页 |
5.5 相关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44-46页 |
5.5.1 依据资本市场实践建立新股发行制度 | 第44页 |
5.5.2 注册制的关键在于核准权的非政府化 | 第44-45页 |
5.5.3 公开发行与上市的分离制度 | 第45-46页 |
6 我国注册制改革政策建议及实施路径探索 | 第46-57页 |
6.1 我国注册制改革政策建议 | 第46-53页 |
6.1.1 树立市场化意识 | 第46-47页 |
6.1.2 修订现有法律 | 第47-52页 |
6.1.3 推进交易所自律管理 | 第52-53页 |
6.2 我国注册制改革实施路径探索 | 第53-57页 |
6.2.1 改革坚持渐进路线 | 第53页 |
6.2.2 注册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 第53-55页 |
6.2.3 制定过渡期计划表 | 第55-57页 |
7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