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论文--工业设计论文--产品设计论文

基于TRIZ的计算机辅助产品改进设计系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基于TRIZ的CAI技术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TRIZ的发展历程第12页
        1.2.2 TRIZ理论体系概述第12-15页
        1.2.3 CAI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4 CAI国内研究现状第16页
        1.2.5 CAI研究小结第16-17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7-20页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论文章节安排第18-20页
第二章 技术系统评价方法及改进系统选择第20-27页
    2.1 技术系统评价方法的提出第20页
    2.2 技术成熟度概述第20-21页
    2.3 基于TRIZ的技术系统成熟度预测方法第21-23页
        2.3.1 间接预测技术系统成熟度的方法第21页
        2.3.2 基于TMMS技术系统成熟度预测第21-23页
    2.4 技术系统评价及改进系统选择第23-26页
        2.4.1 理想度计算方法介绍第23-24页
        2.4.2 基于系统技术成熟度计算技术系统的相对理想度第24页
        2.4.3 技术系统理想度计算第24-25页
        2.4.4 产品理想度计算第25-26页
        2.4.5 技术系统相对理想度计算和技术系统评价方法第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基于矛盾矩阵的概念设计方案求解第27-38页
    3.1 TRIZ矛盾矩阵求解流程第27-29页
        3.1.1 TRIZ矛盾矩阵简介第27-28页
        3.1.2 利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系统存在问题的流程第28-29页
    3.2 最终理想解反求技术系统存在问题第29-31页
        3.2.1 求解技术系统存在问题方法的提出第29页
        3.2.2 IFR反求技术系统存在问题流程第29-31页
    3.3 根据技术系统存在问题确定技术矛盾第31-32页
        3.3.1 技术矛盾简介第31页
        3.3.2 确定技术系统的技术矛盾第31-32页
    3.4 确定解决技术矛盾的发明原理第32页
    3.5 应用TRIZ矛盾矩阵实例第32-36页
        3.5.1 根据最终理想解反求夹紧装置存在问题第32-34页
        3.5.2 确定夹具设计的发明原理第34-35页
        3.5.3 发明原理转化为具体设计方案第35-36页
    3.6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四章 基于TRIZ的计算机辅助改进设计系统平台开发第38-50页
    4.1 改进设计系统平台的总体设计第38-40页
        4.1.1 改进设计系统的目标第38页
        4.1.2 改进设计系统流程及框架第38-40页
    4.2 计算机辅助改进设计系统的功能第40-43页
        4.2.1 改进系统初选模块第40页
        4.2.2 技术系统评价模块第40-41页
        4.2.3 矛盾矩阵求解模块第41-43页
        4.2.4 设计方案确定模块第43页
    4.3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原则第43-44页
        4.3.1 开发语言选择第43-44页
        4.3.2 开发工具选择第44页
        4.3.3 数据库选择第44页
        4.3.4 其他辅助工具的选择第44页
    4.4 软件系统程序框架及模块实现第44-49页
        4.4.1 采用技术基础—Java的SSH框架第44-45页
        4.4.2 系统开发准备工作第45-46页
        4.4.3 软件主要模块实现介绍第46-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液压千斤顶产品改进设计案例第50-63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液压千斤顶改进设计的目标第50页
    5.3 利用本软件对千斤顶改进设计介绍第50-62页
        5.3.1 液压千斤顶的功能结构图第51-52页
        5.3.2 利用软件系统对液压千斤顶进行改进设计第52-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3-65页
    6.1 总结第63-64页
    6.2 展望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录 作者在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电网变压器冷却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下一篇:基于Android的电子套结机上位机软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