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 论 | 第7-14页 |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 第8-11页 |
1.2.1 现场量测研究 | 第8-9页 |
1.2.2 理论分析 | 第9-11页 |
1.3 研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14页 |
2 栈桥结构破坏原因分析及静压桩加固方案简介 | 第14-26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4-15页 |
2.2 结构支座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力学效应 | 第15-16页 |
2.3 积煤作用的力学效应分析 | 第16-18页 |
2.3.1 力学模型及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16-17页 |
2.3.2 微分方程求解 | 第17-18页 |
2.4 结构支座沉降与积煤共同作用分析比较 | 第18-22页 |
2.4.1 两种作用比较分析 | 第18-19页 |
2.4.2 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分析 | 第19-21页 |
2.4.3 分析结论与加固建议 | 第21-22页 |
2.5 静压桩加固方案简介 | 第22-24页 |
2.5.1 静压桩加固方案 | 第22页 |
2.5.2 加固效果 | 第22-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沉桩扩孔数值模拟 | 第26-33页 |
3.1 圆孔扩张理论简介 | 第26-27页 |
3.2 采用FEM模拟的几个问题 | 第27-28页 |
3.3 沉桩扩孔的FEM模拟 | 第28-32页 |
3.3.1 FEM模拟方案 | 第28-29页 |
3.3.2 FEM模拟的成果及其分析 | 第29-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静压桩沉桩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33-42页 |
4.1 静压桩沉桩的分析方法 | 第33页 |
4.2 沉桩分析中的几个问题处理 | 第33-34页 |
4.2.1 桩土接触界面的处理 | 第33-34页 |
4.2.2 土体非线性与大变形的处理 | 第34页 |
4.2.3 网格大小与桩尖的关系 | 第34页 |
4.3 有限元模型与模拟方法 | 第34-37页 |
4.4 有限元分析成果及分析比较 | 第37-39页 |
4.5 动力打桩及其他成桩方式与静压桩沉桩的数值模拟区别初步探讨 | 第39-41页 |
4.5.1 动力沉桩模拟 | 第39-40页 |
4.5.2 沉孔灌注桩的数值模拟 | 第40页 |
4.5.3 挖孔桩的数值模拟 | 第40页 |
4.5.4 挤扩多支盘桩的数值模拟 | 第40-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地基土受桩体纵向压密作用的量化分析 | 第42-50页 |
5.1 引言 | 第42页 |
5.2 对桩间土的横向挤密效应量化分析 | 第42-46页 |
5.2.1 桩间土的物理参数计算 | 第42-44页 |
5.2.2 桩间土变形模量的计算 | 第44-45页 |
5.2.3 桩间土承载力变化分析 | 第45-46页 |
5.2.4 对其它形式布桩情况 | 第46页 |
5.3 对地基土纵向压密效应的量化分析 | 第46-47页 |
5.4 工程应用 | 第47-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页 |
6.2 展望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