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挖孔支盘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挖孔支盘桩的特点 | 第9-10页 |
1.2.2 挖孔支盘桩的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1.2.3 支盘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挖孔支盘桩的承载机理 | 第14-22页 |
2.1 支盘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及分析 | 第14-16页 |
2.1.1 支盘桩的荷载传递特点 | 第14-15页 |
2.1.2 支盘桩的荷载传递过程分析 | 第15-16页 |
2.2 支盘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2.3 桩基荷载传递理论 | 第17-19页 |
2.4 挖孔支盘桩的破坏特征 | 第19-22页 |
2.4.1 支盘盘间土体剪切破坏模式 | 第19-20页 |
2.4.2 桩基沉降破坏模式 | 第20-21页 |
2.4.3 支盘桩的桩身破坏模式 | 第21页 |
2.4.4 支盘桩的灌注缺陷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挖孔桩承力盘承载特性数值模拟 | 第22-56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工程概况 | 第22-23页 |
3.3 有限元简介 | 第23页 |
3.4 本构模型及材料的选取 | 第23-26页 |
3.4.1 桩身材料采用的本构模型 | 第23-24页 |
3.4.2 Mohr-Coulomb 准则 | 第24-25页 |
3.4.3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25-26页 |
3.5 网格划分 | 第26-27页 |
3.6 模型边界条件 | 第27页 |
3.7 接触面单元 | 第27-28页 |
3.8 支盘桩单桩数值分析 | 第28-45页 |
3.8.1 有限元轴对称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28页 |
3.8.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28-29页 |
3.8.3 模型的建立及工况的实现 | 第29-30页 |
3.8.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0-45页 |
3.9 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45-54页 |
3.9.1 单排桩类型 | 第46页 |
3.9.2 单排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3.9.3 挖孔支盘桩桩间距对单排桩的影响 | 第47-51页 |
3.9.4 挖孔桩支盘竖直方向不同位置对单排桩的影响 | 第51-54页 |
3.10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挖孔支盘桩的设计优化 | 第56-71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支盘桩的设计 | 第56-59页 |
4.2.1 支盘桩的承载力确定 | 第56-59页 |
4.2.2 支盘桩支盘间距的确定 | 第59页 |
4.3 挖孔支盘桩适用地层 | 第59-60页 |
4.4 设计优化的方法 | 第60-63页 |
4.4.1 最优设计理论 | 第60-62页 |
4.4.2 桩基础的两种设计思路 | 第62-63页 |
4.5 挖孔支盘桩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优化 | 第63-69页 |
4.5.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63-64页 |
4.5.2 优化设计模型 | 第64页 |
4.5.3 设计优化的方案 | 第64-65页 |
4.5.4 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4.5.5 等截面普通桩与支盘桩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