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21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1、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2、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我国进入新时期后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新媒体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3、新媒体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4、文献综述总结 | 第17-18页 |
(三)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18-20页 |
1、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2、理论意义 | 第19页 |
3、实践意义 | 第19页 |
4、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5、案例分析法 | 第19-20页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1、研究重点 | 第20页 |
2、研究难点 | 第20页 |
3、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 | 第21-37页 |
(一) 新媒体发展背景 | 第21-28页 |
1、中国网民规模与结构概况 | 第21-24页 |
2、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特征与个人互联网使用情况 | 第24-28页 |
(二) 中国新媒体的发展特征 | 第28-31页 |
1、交互性与即时性 | 第29-30页 |
2、海量性与共享性 | 第30页 |
3、多媒体与超文本 | 第30页 |
4、个性化与社群化 | 第30-31页 |
(三)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 第31-37页 |
1、媒体深度网络化,信息时效性得到强化 | 第31-32页 |
2、移动网络为索引,门户网站是信息本营 | 第32-33页 |
3、微博:用户增幅减弱,活跃度下降,开始进入降温阶段 | 第33页 |
4、微信:自媒体的小圈子内深度传播崛起 | 第33-34页 |
5、移动应用APP成为移动网民主要入网入口 | 第34页 |
6、OTT TV:改变消费者习惯,网络电视冲击广电与工信格局 | 第34-36页 |
7、三网融合:全媒体式发展方向 | 第36-37页 |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 第37-49页 |
(一) 新媒体对媒体信息环境的重构 | 第37-40页 |
1、去中心化冲击信息官方信息领导权 | 第37-38页 |
2、海量信息源增加管理难度 | 第38-39页 |
3、社群化、私密性增加了介入难度 | 第39-40页 |
(二) 新媒体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40-46页 |
1、挑战大学生爱国主义认知与情感 | 第40-41页 |
2、挑战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 第41-45页 |
3、对教育者素质提出挑战 | 第45-46页 |
(三) 新媒体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契机 | 第46-49页 |
1、即时性有利于快速抢占舆论高地 | 第46页 |
2、海量性有利于扩展教育资源的收集 | 第46-47页 |
3、多媒体与超文本有利于教育者拓展教育模式 | 第47页 |
4、社群化有利于教育者深入学生群体 | 第47-49页 |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举措 | 第49-71页 |
(一)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认识与文化引导 | 第49-53页 |
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 | 第49-50页 |
2、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 | 第50-51页 |
3、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富有时代气息 | 第51-53页 |
(二) 贯彻法治理念,依法管理网络 | 第53-55页 |
1、尊重法治,保障言论自由 | 第54页 |
2、健全法制,完善网络立法 | 第54-55页 |
(三) 加强线上平台建设 | 第55-65页 |
1、建立和完善爱国主义主题平台网站 | 第55-57页 |
2、创新微博、微信平台运营策略 | 第57-61页 |
3、借助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传播效度 | 第61-63页 |
4、话语权建设中应更加注重公信力 | 第63-65页 |
(四) 融合线上线下教育模式 | 第65-71页 |
1、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资源 | 第65-66页 |
2、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线上资源 | 第66-67页 |
3、将爱国主义文化内核贯穿于电子竞技产业 | 第67-71页 |
研究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