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书提出义务之概述 | 第11-20页 |
一、文书提出义务之内涵 | 第11-13页 |
(一) 文书之界定 | 第11-12页 |
(二) 文书提出义务之内涵 | 第12-13页 |
二、文书提出义务之性质 | 第13-15页 |
(一) 文书提出义务是公法上的义务 | 第13页 |
(二) 文书提出义务是一般性义务 | 第13-15页 |
三、文书提出义务之正当性基础 | 第15-17页 |
(一) 传统辩论理论的缺陷 | 第15页 |
(二) 协同主义诉讼模式 | 第15-16页 |
(三) 民事诉讼之公力救济性质 | 第16-17页 |
四、文书提出义务之制度价值 | 第17-20页 |
(一) 文书提出义务有助于实现当事人的武器平等原则 | 第17-18页 |
(二) 文书提出义务有助于保障法院裁判的实质真实,增强裁判的正当性和可接受性 | 第18页 |
(三) 文书提出义务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 | 第18-19页 |
(四) 文书提出义务有助于提高民事诉讼效率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文书提出义务之范围 | 第20-28页 |
一、个别义务文书 | 第20-24页 |
(一) 引用文书 | 第21-22页 |
(二) 交付或阅览文书 | 第22页 |
(三) 利益文书 | 第22-23页 |
(四) 法律关系文书 | 第23-24页 |
二、一般义务文书 | 第24页 |
三、文书提出义务之除外事由 | 第24-28页 |
第三章 文书提出义务之审查与裁判 | 第28-32页 |
一、举证人的文书特定义务 | 第28-29页 |
二、文书特定义务之减轻 | 第29-30页 |
三、文书提出义务证明责任之承担 | 第30页 |
四、文书提出义务之审查要件 | 第30-31页 |
五、文书提出义务之裁判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违反文书提出义务之法律后果 | 第32-35页 |
一、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违反文书提出义务之法律后果 | 第32-33页 |
二、第三人违反文书提出义务之法律后果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我国设置文书提出义务制度之基本构想 | 第35-46页 |
一、我国现行书证收集制度及存在的缺陷 | 第35-38页 |
二、我国设立文书提出义务制度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三、我国设置文书提出义务制度的基本构想 | 第39-46页 |
(一) 文书提出义务的性质 | 第40-41页 |
(二) 文书提出义务的范围 | 第41-42页 |
(三) 文书提出命令的申请与裁判 | 第42-44页 |
(四) 违反文书提出义务的法律后果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