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聚二炔热致可逆变色材料 | 第14-26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聚二炔 | 第14-16页 |
1.2.1 聚二炔基本性质 | 第14-15页 |
1.2.2 特别的组装方式 | 第15-16页 |
1.2.3 特别的响应色变 | 第16页 |
1.3 变色机理 | 第16-18页 |
1.4 热致可逆变色聚二炔 | 第18-25页 |
1.4.1 纯聚二炔体系 | 第18-21页 |
1.4.2 聚二炔/无机离子体系 | 第21-22页 |
1.4.3 二炔体/无机粒子体系 | 第22-24页 |
1.4.4 聚二炔/普通聚合物体系 | 第24-25页 |
1.5 可逆热致变色的应用与展望 | 第25页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6页 |
纳米复合粒子 | 第26-40页 |
1.1 引言 | 第26-2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3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粒子 | 第28-37页 |
1.3.1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机理 | 第28-29页 |
1.3.1.1 化学键作用机理 | 第28页 |
1.3.1.2 静电相互作用力 | 第28-29页 |
1.3.1.3 吸附层媒介作用机理 | 第29页 |
1.3.2 有机-高分子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29-37页 |
1.3.2.1 溶胶-凝胶法 | 第29-31页 |
1.3.2.2 原位聚合法 | 第31-32页 |
1.3.2.3 自组装法 | 第32-33页 |
1.3.2.4 插层法 | 第33-34页 |
1.3.2.5 原位化学沉积法 | 第34页 |
1.3.2.6 修饰法 | 第34-37页 |
1.4 中空微球的复合纳米粒子 | 第37-38页 |
1.5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应用及展望 | 第38-39页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9-40页 |
第二章 新的纯聚二炔热致可逆变色体系制备及表征 | 第40-56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5页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41页 |
2.2.2 聚 10,12-二十五碳二炔酸(PCDA)/无机粒子的制备 | 第41-42页 |
2.2.2.1 SiO_2 溶胶及铝溶胶的制备 | 第41页 |
2.2.2.2 SiO_2、TiO_2、坡缕石纳米粒子悬浮粒子的制备 | 第41-42页 |
2.2.2.3 聚 10,12-二十五碳二炔酸(PCDA)/无机复合粒子的制备 | 第42页 |
2.2.3 PCDA 的化学修饰 | 第42-44页 |
2.2.3.1 对乙酰氨基苯酚(PAP)的制备 | 第42页 |
2.2.3.2 PCDA-PAP 及 PCDA-L-谷氨酸(PCDA-L-G)单体的制备 | 第42-43页 |
2.2.3.3 聚 PCDA-PAP 及聚 PCDA-L-G 超分子的制备 | 第43-44页 |
2.2.3.4 聚 PCDA-丝氨酸(聚 PCDA-L-S)及聚 PCDA-天门冬氨酸(聚 PCDA-D-A)超分子的制备 | 第44页 |
2.2.4 聚 PCDA-L-G 复合物的制备 | 第44页 |
2.2.5 聚 PCDA-L-G 超分子的溶剂化显色实验 | 第44页 |
2.2.6 聚 PCDA-L-G 超分子及其复合物的热致性能测试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2.3.1 聚 PCDA/无机物的复合粒子热色性能 | 第45页 |
2.3.2 聚 PCDA-PAP 的热致性能 | 第45-46页 |
2.3.3 聚 PCDA-L-G 的聚合 | 第46页 |
2.3.4 聚 PCDA-L-G 超分子的热致变色现象 | 第46-47页 |
2.3.5 聚 PCDA-L-G 超分子的红外光谱 | 第47-48页 |
2.3.6 聚 PCDA-L-S 及聚 PCDA-D-A 超分子的热致变色现象 | 第48-49页 |
2.3.7 聚 PCDA-L-G 的悬浊液的紫外-可见吸收 | 第49-50页 |
2.3.8 聚 PCDA-L-G 复合物的热致性能 | 第50-53页 |
2.3.8.1 PCDA-L-G 与普通聚合物的混合 | 第50-52页 |
2.3.8.2 PCDA-L-G 与氯化钠溶液的混合 | 第52-53页 |
2.3.9 聚 PCDA-L-G 的溶剂化显色 | 第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三章 聚苯乙烯/SiO_2/聚合物复合粒子的制备 | 第56-70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 | 第57-61页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57页 |
3.2.2 合成聚苯乙烯/SiO_2/聚合物复合粒子 | 第57-59页 |
3.2.2.1 季胺化氯球的制备 | 第57页 |
3.2.2.2 酸性条件下季铵化氯球树脂/SiO_2 的制备 | 第57-58页 |
3.2.2.3 碱性条件季铵化氯球树脂/SiO_2 的制备 | 第58页 |
3.2.2.4 硅烷偶联剂修饰季铵化氯球/SiO_2 复合粒子 | 第58页 |
3.2.2.5 季铵化氯球/SiO_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粒子的制备 | 第58-59页 |
3.2.2.6 三层复合粒子的强酸蚀刻 | 第59页 |
3.2.3 聚苯乙烯/聚合物复合粒子对 Pb~(2+)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59-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3.3.1 各种复合粒子的红外光谱 | 第61-63页 |
3.3.2 复合粒子的扫描电镜 | 第63-64页 |
3.3.2.1 季铵化氯球的扫描电镜 | 第63-64页 |
3.3.2.2 季铵化氯球/SiO_2 与季铵化氯球/SiO_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扫描电镜 | 第64页 |
3.3.3 复合粒子的透射电镜 | 第64-66页 |
3.3.3.1 季铵化氯球/SiO_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射电镜 | 第64-65页 |
3.3.3.2 季铵化氯球/聚合物透射电镜 | 第65-66页 |
3.3.4 不同溶胀剂对氯球交换容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5 胺化剂用量对交换容量的影响 | 第67页 |
3.3.6 不同 pH 条件下季铵盐化氯球/SiO_2 复合粒子的比较 | 第67页 |
3.3.7 不同季铵盐化氯球/SiO_2 复合粒子的比较 | 第67-68页 |
3.3.8 聚苯乙烯/聚合物复合粒子的吸附容量 | 第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要点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