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物除臭滴滤塔的构建及微生态学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6页 |
·恶臭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16-17页 |
·恶臭污染物的来源及分类 | 第17页 |
·恶臭污染物的危害 | 第17页 |
·恶臭污染物控制技术 | 第17-22页 |
·掩蔽法 | 第19页 |
·稀释法 | 第19页 |
·吸附法 | 第19-20页 |
·吸收法 | 第20页 |
·化学氧化法 | 第20页 |
·燃烧法 | 第20-21页 |
·生物制剂法 | 第21页 |
·生物法 | 第21-22页 |
·生物法治理恶臭废气的主要工艺 | 第22-24页 |
·生物过滤法 | 第22-23页 |
·生物洗涤法 | 第23页 |
·生物滴滤法 | 第23-24页 |
·生物法处理恶臭废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2页 |
·滴滤塔结构形式的研究 | 第25页 |
·填料的特性研究 | 第25-27页 |
·高效降解菌的驯化和培养 | 第27-28页 |
·机理的研究 | 第28-29页 |
·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 | 第29-32页 |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32-36页 |
·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第2章 立式生物滴滤塔净化 H2S 废气的研究 | 第36-54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36-43页 |
·实验装置 | 第36-37页 |
·菌源与填料 | 第37-38页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8-42页 |
·生物滴滤塔净化工艺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菌种驯化 | 第43-44页 |
·立式生物滴滤塔的接种挂膜与启动研究 | 第44-45页 |
·营养液对立式生物滴滤塔影响性能研究 | 第45-46页 |
·立式生物滴滤塔不同部位污染物能力对比 | 第46-48页 |
·生物滴滤塔体积去除负荷与进气负荷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立式生物滴滤塔不同停留时间下的运行效果 | 第49-50页 |
·立式生物滴滤塔的温度分布特性 | 第50-51页 |
·压力降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分期布液生物滴滤床净化 H2S 废气研究 | 第54-70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54-56页 |
·实验装置 | 第54-55页 |
·菌源与填料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8页 |
·分期布液式生物滴滤床的挂膜启动 | 第56-57页 |
·进气负荷对分期布液式生物滴滤床净化效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进气负荷对分期布液式生物滴滤床种群结构的影响 | 第59-60页 |
·高负荷运行条件下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特性研究 | 第60-61页 |
·营养液对生物滴滤床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分期布液生物滴滤床温度分布特性 | 第63-64页 |
·系统内营养液 pH 和 SO2-4变化 | 第64-65页 |
·进气方向对滴滤床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压力降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H_2S 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 第70-8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筛菌培养基 | 第70-71页 |
·菌种的分离和纯化 | 第71-72页 |
·菌种生长培养条件确定 | 第7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2-78页 |
·培养基选择的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细菌菌落的初步鉴定 | 第73-74页 |
·细菌生长条件 | 第74-76页 |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76-77页 |
·真菌菌落的筛选鉴定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生物强化立式生物滴滤塔的再启动研究 | 第80-86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0-81页 |
·实验装置 | 第80页 |
·菌源 | 第80-81页 |
·实验方法 | 第8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1-85页 |
·生物强化后生物滴滤塔菌落结构 | 第81-82页 |
·生物强化后生物滴滤塔的运行性能 | 第82-83页 |
·生物强化后生物滴滤塔的去除负荷 | 第83页 |
·生物强化后生物滴滤塔短期闲置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H_2S 降解菌的固定化研究 | 第86-9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6-88页 |
·菌源 | 第86-87页 |
·实验方法 | 第87页 |
·实验装置 | 第87-8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8-97页 |
·正交试验 | 第88-89页 |
·活性炭固定化小球的制备研究 | 第89-91页 |
·活性炭小球的降解性能测试 | 第91-94页 |
·固定化生物滴滤塔的启动 | 第94-95页 |
·停留时间对固定化生物滴滤塔去除性能的影响 | 第95-96页 |
·进气浓度对固定化生物滴滤塔去除性能的影响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第7章 生物滴滤塔微生态学分析及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98-114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98-100页 |
·取样 | 第98页 |
·DNA 的提取 | 第98-99页 |
·DNA 的 PCR 扩增 | 第99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99-100页 |
·DGGE 图谱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0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0-112页 |
·滴滤塔陶粒样品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100页 |
·基因组 DNA 的 PCR 扩增 | 第100-101页 |
·变性凝胶电泳分析 | 第101-102页 |
·生物滴滤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02-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结论 | 第114-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