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钢异种金属激光填充粉末熔钎焊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铝钢激光焊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激光深熔焊 | 第14-15页 |
·激光滚、压焊 | 第15-17页 |
·激光熔钎焊 | 第17-20页 |
·研究热点 | 第20-22页 |
·金属间化合物 | 第20-21页 |
·接头成形/浸润性改善 | 第21-22页 |
·焊接温度场 | 第22页 |
·激光填充粉末焊接 | 第22-23页 |
·激光填充粉末深熔焊接 | 第22-23页 |
·激光填充粉末热导焊 | 第23页 |
·激光束与粉末束的相互作用 | 第23-26页 |
·粉末颗粒对激光的吸收 | 第24页 |
·激光功率的衰减 | 第24-26页 |
·粉末束的温升 | 第26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6-27页 |
·本文结构 | 第27-29页 |
第 2 章 焊接工艺与接头成形 | 第29-39页 |
·填充粉末熔钎焊方法 | 第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宽带光纤激光填充粉末熔钎焊接系统 | 第30-34页 |
·焊接设备 | 第30-32页 |
·送粉器 | 第32页 |
·宽带送粉喷嘴 | 第32-34页 |
·宽带激光填充粉末熔钎焊接头成形 | 第34-38页 |
·实验布置的优化 | 第34-35页 |
·接头成形的特点 | 第35-36页 |
·工艺参数对熔钎焊接头成形的影响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熔钎焊接头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 第39-71页 |
·分析测试设备与方法 | 第39-40页 |
·显微组织分析设备与方法 | 第39-40页 |
·接头机械性能测试设备 | 第40页 |
·熔钎焊接头显微组织 | 第40-54页 |
·铝合金显微组织 | 第41-46页 |
·钎接界面显微组织 | 第46-54页 |
·金属间化合物组织形态 | 第46-48页 |
·金属间化合物组织相组成 | 第48-54页 |
·接头力学性能 | 第54-59页 |
·显微硬度 | 第55页 |
·拉伸性能 | 第55-59页 |
·金属间化合物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9-69页 |
·工艺参数对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金属间化合物组织的生长过程 | 第61-66页 |
·Si 元素的影响 | 第61-63页 |
·金属间化合物组织的生长 | 第63-66页 |
·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激光束、粉末束与母材的相互作用 | 第71-93页 |
·分析测试设备与方法 | 第71-73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3页 |
·激光束与粉末束的相互作用 | 第71-72页 |
·激光填充粉末熔钎焊接过程观察 | 第72-73页 |
·激光束与粉末束的相互作用 | 第73-81页 |
·激光功率的衰减 | 第74-75页 |
·粉末束的温升 | 第75-77页 |
·粉末颗粒与母材表面的碰撞 | 第77-78页 |
·粉末颗粒浓度场分析 | 第78-81页 |
·初始浓度场特点 | 第78-80页 |
·碰撞前后的粉末颗粒浓度场变化 | 第80-81页 |
·激光填充粉末焊接过程观察 | 第81-83页 |
·填充粉末焊接熔池的形成 | 第81-82页 |
·熔钎焊焊接过程中 | 第82-83页 |
·激光填充粉末熔钎焊过程的建立 | 第83-91页 |
·激光束与粉末束的作用 | 第83-85页 |
·激光能量的衰减 | 第83-84页 |
·粉末束的温升 | 第84-85页 |
·粉末颗粒的熔化阈值 | 第85-87页 |
·填充粉末熔钎焊熔池形成的机制 | 第87-89页 |
·激光填充粉末焊缝熔池形成的物理过程 | 第89-90页 |
·影响熔池形成的因素 | 第90-91页 |
·表面张力 | 第90-91页 |
·吸收率 | 第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5章 激光填充粉末熔钎焊接头性能预测 | 第93-115页 |
·接头性能预测方法 | 第93-94页 |
·熔钎焊传热分析及求解方法 | 第94-97页 |
·物质传热的控制方程 | 第95-96页 |
·填充粉末熔钎焊接过程分析 | 第96页 |
·温度场的求解方法 | 第96-97页 |
·填充粉末熔钎焊有限元模型 | 第97-102页 |
·热源的选择 | 第97-98页 |
·铝合金对光纤激光的吸收率 | 第98-101页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101-102页 |
·材料的物理性质 | 第102页 |
·合金元素的扩散动力学分析 | 第102-105页 |
·接头性能的预测 | 第105-113页 |
·温度场模拟结果 | 第106-108页 |
·温度场对钎接界面宽度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温度场对金属间化合物生长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接头性能的预测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