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30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的目的 | 第14-15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第25-26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 研究内容和可能创新 | 第28-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2 可能创新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30-39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30-34页 |
2.1.1 粮食 | 第30页 |
2.1.2 粮食生产 | 第30-31页 |
2.1.3 粮食生产政策 | 第31-3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4-39页 |
2.2.2 弱质产业扶持理论 | 第34-35页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5页 |
2.2.4 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35-36页 |
2.2.5 政策效用理论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机理 | 第39-51页 |
3.1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第39-44页 |
3.1.1 耕地保护政策 | 第39页 |
3.1.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政策 | 第39-40页 |
3.1.3 财政支持政策 | 第40-41页 |
3.1.4 粮食保险政策 | 第41-42页 |
3.1.5 税收政策 | 第42-43页 |
3.1.6 粮食科技政策 | 第43-44页 |
3.2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机理 | 第44-50页 |
3.2.1 耕地保护政策 | 第44-47页 |
3.2.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政策 | 第47页 |
3.2.3 财政支持政策 | 第47-49页 |
3.2.4 粮食保险政策 | 第49页 |
3.2.5 农业税费改革政策 | 第49页 |
3.2.6 粮食生产科技政策 | 第49-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与粮食生产的历史回顾 | 第51-59页 |
4.1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的历史回顾 | 第51-55页 |
4.1.1 自由交易时期粮食生产政策 | 第51页 |
4.1.2 统购统销时期粮食生产政策 | 第51-52页 |
4.1.3 购销“双轨制”时期粮食生产政策 | 第52-53页 |
4.1.4 市场改革时期粮食生产政策 | 第53页 |
4.1.5 全面市场化时期粮食生产政策 | 第53-55页 |
4.2 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回顾 | 第55-58页 |
4.2.1 粮食生产震荡时期 | 第55页 |
4.2.2 粮食生产徘徊期 | 第55-56页 |
4.2.3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期 | 第56-57页 |
4.2.4 粮食生产调整期 | 第57页 |
4.2.5 粮食生产强力发展期 | 第57-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时间效应分析 | 第59-71页 |
5.1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 | 第60-61页 |
5.1.1 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页 |
5.1.2 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1页 |
5.2 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5.2.1 总体估计模型 | 第61页 |
5.2.2 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模型 | 第61-62页 |
5.2.3 粮食单产动态模型分析 | 第62页 |
5.3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 第62-65页 |
5.3.1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62-65页 |
5.3.2 数据来源 | 第65页 |
5.4 粮食生产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5-70页 |
5.4.1 粮食生产的实证模型 | 第65页 |
5.4.2 平稳性检验 | 第65-66页 |
5.4.3 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短期影响 | 第66-67页 |
5.4.4 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长期影响 | 第67-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区域效应分析 | 第71-90页 |
6.1 引言 | 第71页 |
6.2 理论基础 | 第71-73页 |
6.3 区域划分 | 第73-76页 |
6.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4页 |
6.3.2 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74-76页 |
6.4 区域粮食生产变动及比较分析 | 第76-78页 |
6.4.1 各区域粮食总产量比较 | 第76-77页 |
6.4.2 各区域粮食播种面积比较 | 第77-78页 |
6.4.3 各区域粮食单产比较 | 第78页 |
6.5 区域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78-87页 |
6.5.1 模型选取 | 第78-80页 |
6.5.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80-81页 |
6.5.3 数据来源 | 第81页 |
6.5.4 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6.5.5 实证分析 | 第82-87页 |
6.6 区域粮食生产政策实施的重点 | 第87-88页 |
6.6.1 经济发达地区应保障耕地、水利、资金、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要素的投入,保持一定粮食生产的底线 | 第88页 |
6.6.2 经济较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政策的重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粮食财政支持政策 | 第88页 |
6.6.3 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政策和粮食生产科技政策的投入 | 第8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七章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 第90-99页 |
7.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0-92页 |
7.1.1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信息 | 第90-91页 |
7.1.2 被调查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情况 | 第91-92页 |
7.2 实证模型的构建 | 第92-95页 |
7.2.1 模型构建 | 第92-93页 |
7.2.2 数据来源 | 第93页 |
7.2.3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满意度因素的描述分析 | 第93-95页 |
7.3 实证分析 | 第95-98页 |
7.3.1 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 第95-96页 |
7.3.2 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96-9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八章 国外粮食生产政策及其经验启示 | 第99-108页 |
8.1 发达国家粮食生产政策 | 第99-104页 |
8.1.1 美国粮食生产政策 | 第99-100页 |
8.1.2 欧盟粮食生产政策 | 第100-103页 |
8.1.3 日本粮食生产政策 | 第103-104页 |
8.2 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政策 | 第104-106页 |
8.2.1 印度粮食生产政策 | 第104-105页 |
8.2.2 巴西粮食生产政策 | 第105-106页 |
8.3 国外粮食生产政策的经验借鉴 | 第106-108页 |
8.3.1 粮食生产政策以稳定粮食生产者收入为目标 | 第106页 |
8.3.2 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现实情况 | 第106-107页 |
8.3.3 制定严格的粮食生产政策法规和制度 | 第107页 |
8.3.4 丰富粮食生产政策的运行方式 | 第107页 |
8.3.5 坚持走科技兴农的粮食生产政策道路 | 第107-108页 |
第九章 完善粮食生产政策的总体设计 | 第108-118页 |
9.1 完善粮食生产政策的基本原则 | 第108-109页 |
9.1.1 经济、社会和生态统筹兼顾的整体性原则 | 第108页 |
9.1.2 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统一协调的稳定性原则 | 第108页 |
9.1.3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108-109页 |
9.1.4 农民自愿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 第109页 |
9.1.5 公平与效率原则 | 第109页 |
9.2 完善粮食生产政策的目标定位 | 第109-111页 |
9.2.1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第110-111页 |
9.2.2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第111页 |
9.2.3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111页 |
9.3 完善粮食生产政策的体系设计 | 第111-117页 |
9.3.1 粮食生产政策主体体系设计 | 第112-115页 |
9.3.2 粮食生产政策配套体系设计 | 第115-117页 |
9.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十章 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 第118-133页 |
10.1 主要结论 | 第118-120页 |
10.2 对策建议 | 第120-133页 |
10.2.1 创新粮食生产政策运行的思想理念 | 第120-122页 |
10.2.2 创造粮食生产政策实施的大环境 | 第122-124页 |
10.2.3 因地制宜优化粮食生产政策的结构与方式 | 第124-125页 |
10.2.4 建立粮食生产政策监控机制 | 第125-127页 |
10.2.5 理顺粮食生产政策的投入结构 | 第127-128页 |
10.2.6 加大粮食生产政策的重点领域投入 | 第128-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2页 |
附录 | 第142-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作者简介 | 第148-149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