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的成功之处 | 第14-15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2.1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第19页 |
2.2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绝对优势理论 | 第20页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0页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0-21页 |
2.2.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1页 |
2.3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3 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36页 |
3.1 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3.1.1 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 第23-25页 |
3.1.2 企业内部变革 | 第25-27页 |
3.2 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7-28页 |
3.3 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4页 |
3.3.1 企业经营优势的构成指标 | 第28-29页 |
3.3.2 技术创新的构成指标 | 第29页 |
3.3.3 资源利用效率的构成指标 | 第29-30页 |
3.3.4 服务化程度的构成指标 | 第30页 |
3.3.5 企业盈利能力的构成指标 | 第30-31页 |
3.3.6 经济增长能力的构成指标 | 第31页 |
3.3.7 产业价值链的构成指标 | 第31页 |
3.3.8 国际化经营的构成指标 | 第31-32页 |
3.3.9 抗风险能力的构成指标 | 第32-34页 |
3.4 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检验 | 第34-36页 |
4 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过程 | 第36-43页 |
4.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过程 | 第36-37页 |
4.1.1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 第36页 |
4.1.2 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 第36-37页 |
4.2 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过程 | 第37-42页 |
4.2.1 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 第37-38页 |
4.2.2 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灰色综合评价 | 第38-42页 |
4.3 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聚类分析检验 | 第42页 |
4.4 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的变量贡献率分析 | 第42-43页 |
5 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第43-65页 |
5.1 建模样本选取 | 第43页 |
5.2 建模样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过程 | 第43-55页 |
5.2.1 建模样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 第43-49页 |
5.2.2 建模样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灰色综合分析 | 第49-54页 |
5.2.3 建模样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 第54-55页 |
5.3 评价样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过程 | 第55-60页 |
5.3.1 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 第55-56页 |
5.3.2 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灰色综合分析 | 第56-59页 |
5.3.3 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 第59-60页 |
5.4 建模样本与评价样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 第60-65页 |
6 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制定 | 第65-72页 |
6.1 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变量贡献率分析 | 第65-67页 |
6.2 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第67-72页 |
6.2.1 企业国际竞争力较高企业的对策 | 第67-68页 |
6.2.2 企业国际竞争力良好企业的对策 | 第68-69页 |
6.2.3 企业国际竞争力中等企业的对策 | 第69-70页 |
6.2.4 企业国际竞争力较低企业的对策 | 第70-7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72页 |
7.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