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一事不再理原则之概况 | 第14-23页 |
一、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渊源和发展 | 第14-16页 |
(一)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渊源 | 第14-16页 |
(二)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发展 | 第16页 |
二、一事不再理原则含义之研究 | 第16-23页 |
(一) 一事不再理之内涵 | 第16-19页 |
(二) 一事不再理与诉讼系属、既判力关系 | 第19-20页 |
(三) “一事不再理”与“一诉不再理”的联系与区别 | 第20页 |
(四) 一事不再理原则与禁止双重危险、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联系与区别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诉讼系属阶段“一事”之界定 | 第23-34页 |
一、诉讼系属阶段“一事”界定之争 | 第23-25页 |
(一) 三同说 | 第23页 |
(二) 二同说 | 第23-24页 |
(三) 一同说 | 第24-25页 |
二、诉讼系属阶段“一事”界定争议之评述 | 第25-28页 |
(一) 当事人是否应为一致 | 第25-26页 |
(二) 诉讼标的是否应为一致 | 第26页 |
(三) 主要争点是否构成判断标准 | 第26-27页 |
(四) 关于“当事人+诉讼标的+主要争点”标准合理性的探讨 | 第27-28页 |
三、诉讼系属阶段“一事”界定之关键——诉讼标的理论 | 第28-31页 |
(一) 传统诉讼标的理论 | 第28页 |
(二) 新诉讼标的理论 | 第28-30页 |
(三) 诉讼标的学说的选择 | 第30-31页 |
四、诉讼系属阶段“一事”界定之标准的探讨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既判力阶段“一事”界定之学说 | 第34-42页 |
一、传统理论中既判力的作用范围 | 第34-36页 |
(一) 传统理论中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第34-35页 |
(二) 传统理论中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第35页 |
(三) 传统理论中既判力的时间范围 | 第35页 |
(四) 传统理论中既判力作用范围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二、当代理论中既判力作用范围扩张论 | 第36-39页 |
(一) 既判力主体范围的扩张 | 第36-37页 |
(二) 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扩张 | 第37-38页 |
(三) 既判力时间范围的扩张 | 第38页 |
(四) 既判力扩张学说之评价 | 第38-39页 |
三、争点效理论 | 第39-40页 |
(一) 争点效理论的提出 | 第39页 |
(二) 争点效适用条件和范围 | 第39-40页 |
(三) 围绕争点效理论的争议 | 第40页 |
四、新旧理论之综合评价 | 第40-42页 |
(一) 既判力学说发展变化 | 第40-41页 |
(二) 既判力学说发展方向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域外“一事”界定之立法例述评 | 第42-51页 |
一、英美法系立法例 | 第42-47页 |
(一) 既决事项(res judicata)规则 | 第42-45页 |
(二) 禁止滥用程序(abuse of process)规则 | 第45-46页 |
(三) 两规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6-47页 |
二、大陆法系立法例 | 第47-49页 |
(一) 诉讼系属阶段的判断标准 | 第47页 |
(二) 既判力阶段的判断标准 | 第47-49页 |
三、域外立法例的启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我国“一事”界定标准之构建 | 第51-63页 |
一、我国一事不再理制度现状 | 第51-55页 |
(一) 立法方面 | 第51-52页 |
(二) 司法方面 | 第52-54页 |
(三) 法律文化方面 | 第54-55页 |
二、我国确立“一事”界定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 第55-56页 |
(一) 符合公正和效率的原则价值 | 第55-56页 |
(二) 具有实践可操作性 | 第56页 |
(三) 原则性与灵活度相结合 | 第56页 |
三、确立起我国“一事”之界定标准 | 第56-63页 |
(一) 基础理论的选择 | 第57-59页 |
(二) 司法中“一事”之界定标准 | 第59-60页 |
(三) 立法上的建议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