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城中村更新策略研究--以浔美村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时代背景第9页
        1.1.2 政策背景第9-10页
        1.1.3 现存问题第10页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内容第10页
        1.2.2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3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1-15页
        1.3.1 国外研究动态第11-13页
        1.3.2 国内研究动态第13-14页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总结第14-15页
    1.4 研究对象及项目背景第15-19页
        1.4.1 研究对象选择第15页
        1.4.2 项目背景第15-19页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9-22页
        1.5.1 研究思路第19页
        1.5.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3 技术路线第20-22页
    1.6 课题的创新之处第22-23页
        1.6.1 本课题的特色之路第22页
        1.6.2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实践第23-43页
    2.1 相关理论第23-26页
        2.1.1 城中村更新相关理论第23-24页
        2.1.2 文化传承相关理论第24-25页
        2.1.3 公园设计相关理论第25-26页
    2.2 泉州是城中村案例提取及解析第26-41页
        2.2.1 泉州市后淮村第26-30页
        2.2.2 泉州市浦西村第30-36页
        2.2.3 晋江市五店市第36-41页
    2.3 文化因素在城中村更新中的影响第41-42页
        2.3.1 自然环境的保留与保护第41-42页
        2.3.2 人文环境的复兴与延续第42页
        2.3.3 人工环境的恢复与改造第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城中村的环境形态更新策略第43-57页
    3.1 城中村的自然环境形态更新策略第43-48页
        3.1.1 保护原生自然风貌第43-45页
        3.1.2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第45-47页
        3.1.3 改造与再造自然第47-48页
    3.2 城中村的人文环境形态更新策略第48-51页
        3.2.1 抓住个性,明确文化定位第48-49页
        3.2.2 复兴传统节日的文化风俗第49-50页
        3.2.3 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第50-51页
    3.3 城中村的人工环境形态更新策略第51-55页
        3.3.1 保留历史沉淀文化第51-52页
        3.3.2 延续历史建筑风貌第52-54页
        3.3.3 历史感与现代感统一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从文化传承角度出发的浔美村更新设计第57-101页
    4.1 浔美村文化传承的总体原则第57-81页
        4.1.1 保证自然环境的完整性第59-65页
        4.1.2 强调人文环境的传承性第65-71页
        4.1.3 重视人工环境的地域性第71-81页
    4.2 浔美村文化传承中自然环境传承的设计第81-84页
        4.2.1 重视绿色文化遗产第81-83页
        4.2.2 保护生物多样性第83页
        4.2.3 再造生物栖息地第83-84页
    4.3 浔美村文化传承中的人文环境传承设计第84-91页
        4.3.1 历史资料的汇编与展示第84-85页
        4.3.2 历史建筑的选取与展示第85-87页
        4.3.3 建筑实体及界面设计第87-91页
    4.4 浔美村文化传承中的人工环境传承设计第91-100页
        4.4.1 空间布局的梳理与空间秩序的整合第91-96页
        4.4.2 多方位的空间体验第96-99页
        4.4.3 空间节点的完善第99-100页
    4.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01-107页
    5.1 结论总结第101-104页
    5.2 建议与展望第104-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7页
致谢第117-119页
附录第119-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流控芯片内微筛结构的制备
下一篇:温度对β胡萝卜素电子—声子耦合常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