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量子秘密共享 | 第12-14页 |
1.2.2 量子直接安全通信 | 第14页 |
1.2.3 量子算法设计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量子密码学相关知识基础 | 第17-23页 |
2.1 物理学基础 | 第17-21页 |
2.1.1 量子态的叠加原理 | 第17页 |
2.1.2 量子纠缠和纠缠态 | 第17-18页 |
2.1.3 簇态 | 第18-20页 |
2.1.4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 第20页 |
2.1.5 量子不可克隆原理 | 第20-21页 |
2.2 信息论基础 | 第21页 |
2.2.1 冯洛伊曼熵 | 第21页 |
2.2.2 Holevo界 | 第21页 |
2.3 HBB协议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动态的多方与多方量子秘密共享 | 第23-37页 |
3.1 协议背景 | 第23页 |
3.2 多方与多方的量子秘密共享 | 第23-29页 |
3.2.1 密钥生成 | 第24-26页 |
3.2.2 密钥共享 | 第26-28页 |
3.2.3 密钥恢复 | 第28-29页 |
3.3 动态的量子秘密共享 | 第29-32页 |
3.3.1 密钥生成方增减用户 | 第29-31页 |
3.3.2 密钥恢复方增减用户 | 第31-32页 |
3.4 安全性分析 | 第32-35页 |
3.4.1 量子信道传输的安全性 | 第32-33页 |
3.4.2 密钥的生成和恢复安全 | 第33-35页 |
3.5 效率分析 | 第35-36页 |
3.6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部分纠缠态的高效量子安全直接通信 | 第37-45页 |
4.1 协议背景 | 第37页 |
4.2 预备知识 | 第37-38页 |
4.3 协议描述 | 第38-41页 |
4.4 安全性和效率分析 | 第41-42页 |
4.5 小结 | 第42-45页 |
第五章 New Fork-256的量子碰撞搜索攻击 | 第45-51页 |
5.1 算法研究背景 | 第45-46页 |
5.2 对New Fork-256的中间相遇攻击 | 第46-47页 |
5.3 量子碰撞搜索算法 | 第47-48页 |
5.4 改进的碰撞搜索方案 | 第48-49页 |
5.5 讨论 | 第49-50页 |
5.6 小结 | 第50-5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