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1.1 植物种群结构动态的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1.1.2 植物种群结构动态的研究状况 | 第10页 |
1.1.3 植物种群生态位及种间联结的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2 红豆杉属植物概述 | 第11-12页 |
1.3 红豆杉概述 | 第12-13页 |
1.3.1 红豆杉的自然地理分布 | 第12页 |
1.3.2 红豆杉的分类特征 | 第12-13页 |
1.4 红豆杉属植物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1 国外对红豆杉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2 国内对红豆杉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4页 |
2 研究地概况 | 第14-15页 |
2.1 研究区地质地貌 | 第14-15页 |
2.2 研究区气候 | 第15页 |
2.3 研究区植被 | 第1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3.1 野外调查方法 | 第15-16页 |
3.1.1 样方的设置 | 第15-16页 |
3.1.2 测量指标 | 第16页 |
4 数据处理 | 第16-23页 |
4.1 红豆杉种群年龄的划分 | 第16页 |
4. 2 红豆杉种群生命表与存活曲线 | 第16-18页 |
4.2.1 红豆杉种群静态生命表的编制 | 第16-17页 |
4.2.2 红豆杉存活曲线的绘制 | 第17-18页 |
4.3 红豆杉的种群谱分析方法 | 第18页 |
4.4 红豆杉种群的分布格局 | 第18-20页 |
4.4.1 聚集度指标法 | 第18-20页 |
4.4.2 lwao m~*与m回归法 | 第20页 |
4.4.3 Taylor幂法则模型 | 第20页 |
4.5 红豆杉种群密度效应模型 | 第20-21页 |
4.6 物种的多样性 | 第21页 |
4.7 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 | 第21-23页 |
4.7.1 生态位宽度 | 第22页 |
4.7.2 生态位重叠 | 第22-23页 |
4.8 种间联结的测定 | 第23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5.1 武陵山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 | 第23-24页 |
5.2 红豆杉种群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率和损失度曲线 | 第24-27页 |
5.3 武陵山红豆杉种群的谱分析 | 第27-28页 |
5.4 红豆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28-31页 |
5.4.1 红豆杉种群不同生长阶段格局分析 | 第28-30页 |
5.4.2 Iwao m~*对m回归法 | 第30-31页 |
5.4.3 Taylor法分析 | 第31页 |
5.5 红豆杉密度模型分析 | 第31-32页 |
5.6 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2页 |
5.7 红豆杉群落生态位的分析 | 第32-35页 |
5.7.1 红豆杉群落生态位宽度的分析 | 第32-33页 |
5.7.2 红豆杉群落生态位重叠的分析 | 第33-35页 |
5.8 红豆杉群落种间联结度分析 | 第35-36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6.1 红豆杉种群的数量动态 | 第36页 |
6.2 红豆杉种群的空间动态 | 第36-37页 |
6.3 红豆杉种群生态位和种间关系 | 第37页 |
7 武陵山红豆杉濒危的原因及保护建议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