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0-22页 |
1 绪论 | 第22-3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2-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1.2.1 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2.2 水库(群)供水调度规则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2.3 基于跨流域调水的复杂连通条件下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5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3-35页 |
2 辽宁省直属水库群流域概况及其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 第35-58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流域概况 | 第35-38页 |
2.2.1 辽河干流流域概况 | 第35-36页 |
2.2.2 浑河流域概况 | 第36-37页 |
2.2.3 太子河流域概况 | 第37-38页 |
2.3 研究区域水利工程概况 | 第38-41页 |
2.3.1 清河水库 | 第38-39页 |
2.3.2 柴河水库 | 第39页 |
2.3.3 闹得海水库 | 第39页 |
2.3.4 大伙房水库 | 第39-40页 |
2.3.5 观音阁水库 | 第40页 |
2.3.6 葠窝水库 | 第40页 |
2.3.7 汤河水库 | 第40-41页 |
2.4 流域径流变化规律 | 第41-50页 |
2.4.1 径流代表性分析 | 第41-44页 |
2.4.2 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 | 第44-46页 |
2.4.3 径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46-47页 |
2.4.4 径流趋势性分析 | 第47-50页 |
2.5 流域径流补偿特性分析 | 第50-56页 |
2.5.1 基于Copula函数的二维联合分布模型 | 第51-52页 |
2.5.2 径流分布的确定 | 第52-53页 |
2.5.3 各研究区域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 第53-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辽宁省直属水库群各单元供水调度方式研究 | 第58-81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供水系统网络结构概化 | 第58-61页 |
3.2.1 浑河流域供水单元 | 第59页 |
3.2.2 太子河流域供水单元 | 第59-60页 |
3.2.3 辽干流域供水单元 | 第60-61页 |
3.3 调节计算的基础数据 | 第61-66页 |
3.3.1 入库及区间径流资料的确定 | 第61-62页 |
3.3.2 流域用水资料分析 | 第62-64页 |
3.3.3 水库蒸发渗漏及河道输水损失 | 第64-65页 |
3.3.4 水库基本特征参数 | 第65-66页 |
3.4 调度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第66-69页 |
3.4.1 模型的构建 | 第66-67页 |
3.4.2 模型求解 | 第67-69页 |
3.5 水库群各单元供水调度方式 | 第69-79页 |
3.5.1 浑河流域单元供水调度方式 | 第69-71页 |
3.5.2 太子河流域单元供水调度方式 | 第71-75页 |
3.5.3 辽干流域单元供水调度方式 | 第75-78页 |
3.5.4 调度结果分析比较 | 第78-7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4 基于聚合水库的水库群供水调度规则研究 | 第81-101页 |
4.1 引言 | 第81页 |
4.2 聚合水库供水调度规则求解框架 | 第81-90页 |
4.2.1 聚合水库的构建 | 第81-83页 |
4.2.2 聚合水库供水规则的基本形式 | 第83-86页 |
4.2.3 聚合水库对共同供水目标的供水分配方法 | 第86-90页 |
4.3 聚合水库供水调度模型 | 第90-92页 |
4.3.1 模型的建立 | 第90-91页 |
4.3.2 模型的求解 | 第91-92页 |
4.4 研究实例 | 第92-99页 |
4.4.1 研究区域及基础数据 | 第92-93页 |
4.4.2 研究结果 | 第93-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5 浑太流域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模型研究 | 第101-123页 |
5.1 引言 | 第101-102页 |
5.2 研究背景 | 第102页 |
5.3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 | 第102-107页 |
5.3.1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Ⅰ | 第103-104页 |
5.3.2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Ⅱ | 第104-107页 |
5.4 基于实测径流系列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应用结果 | 第107-117页 |
5.4.1 联合调度模型Ⅰ的调度图及其调度规则 | 第107-109页 |
5.4.2 联合调度模型Ⅱ的调度图及其调度规则 | 第109-111页 |
5.4.3 联合调度结果对比分析 | 第111-114页 |
5.4.4 联合调度图的合理性分析 | 第114页 |
5.4.5 水库群联合补偿作用分析 | 第114-115页 |
5.4.6 不同供水分配方式对模型应用结果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5.5 基于模拟径流系列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应用结果 | 第117-121页 |
5.5.1 基于主站法的一阶自回归-解集组合模型 | 第117-120页 |
5.5.2 模型结果分析比较 | 第120-12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6 基于双向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则研究 | 第123-145页 |
6.1 引言 | 第123页 |
6.2 跨流域供水系统结构概述 | 第123-125页 |
6.3 向跨流域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则 | 第125-129页 |
6.3.1 调水规则 | 第125-128页 |
6.3.2 供水规则 | 第128页 |
6.3.3 分水规则 | 第128-129页 |
6.4 向跨流域水库群调水-供水调度模型 | 第129-134页 |
6.4.1 模型的构建 | 第129-130页 |
6.4.2 模型的优化求解 | 第130-134页 |
6.5 模型应用结果 | 第134-142页 |
6.5.1 工程背景 | 第134-136页 |
6.5.2 调度图及调度规则 | 第136-138页 |
6.5.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38-139页 |
6.5.4 调水工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139-142页 |
6.6 讨论与建议 | 第142-144页 |
6.6.1 调水方案经济评价 | 第142-143页 |
6.6.2 建议 | 第143-144页 |
6.7 小结 | 第144-14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5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5-147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47-148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附录A 水库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及5年滑动平均过程 | 第158-162页 |
附录B 旬径流模拟系列与实测系列统计参数对比分析 | 第162-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64-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作者简介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