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新时期中国和新加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8页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一)选题的背景和目的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第13页
        (二)对新加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第13-14页
        (三)对新时期中国和新加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的研究第14页
    三、研究方法和难点第14-15页
        (一)研究方法第14-15页
        (二)研究难点第15页
    四、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5-18页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第15-16页
        (二)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第16页
        (三)新加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第16-18页
第一章 新时期中国和新加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比较第18-30页
    一、我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第18-22页
        (一)爱国情怀第18-19页
        (二)社会关爱第19-20页
        (三)家庭美德第20-21页
        (四)修身要求第21-22页
    二、新加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第22-28页
        (一)八德第22-24页
        (二)共同价值观第24-26页
        (三)家庭价值观第26-27页
        (四)自制、自强观念第27-28页
    三、两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的异同分析第28-30页
        (一)相同点分析第28页
        (二)不同点分析第28-30页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和新加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比较第30-38页
    一、我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第30-32页
        (一)学校教育第30-31页
        (二)家庭教育第31页
        (三)社会教育第31-32页
    二、新加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第32-35页
        (一)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第32-33页
        (二)社区活动、华人社团活动第33-34页
        (三)社会大众传媒的传播第34-35页
    三、两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方式的异同分析第35-38页
        (一)共性分析第35-36页
        (二)差异分析第36-38页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和新加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成效比较第38-46页
    一、我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成效第38-40页
        (一)增强了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第38-39页
        (二)培养了国民的仁爱之心第39-40页
        (三)培育了国民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第40页
    二、新加坡中华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成效第40-44页
        (一)强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第40-41页
        (二)有助于建立廉洁的政府系统第41-43页
        (三)有助于保证家庭结构的稳固第43-44页
    三、两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成效的异同分析第44-46页
        (一)存在的共同点第44页
        (二)存在的不同点第44-46页
第四章 新加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第46-53页
    一、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和发展第46-48页
        (一)肯定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地位第46-47页
        (二)政府和社会协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第47-48页
    二、不断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第48-51页
        (一)进一步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法规第48页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其它学科第48-49页
        (三)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第49-50页
        (四)提高家长的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第50-51页
    三、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经费等相关投入第51-53页
        (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建设第51页
        (二)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德家庭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下一篇:烤烟钼素营养作用机理及生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