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3 组合密封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1 主要研究方向 | 第9页 |
1.3.2 密封件材质 | 第9-10页 |
1.3.3 密封结构 | 第10页 |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2 U形组合密封圈设计 | 第12-16页 |
2.1 设计思路 | 第12-13页 |
2.2 试制过程 | 第13-1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3 超弹性材料本构理论 | 第16-20页 |
3.1 超弹性材料的性质 | 第16-17页 |
3.2 超弹性理论 | 第17-18页 |
3.3 Mooney ? Rivlin模型常数的确定 | 第18-1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4 超弹性材料拉伸实验 | 第20-29页 |
4.1 实验步骤 | 第20页 |
4.2 试件制备 | 第20-22页 |
4.3 试件的数量 | 第22-23页 |
4.4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4.5 实验过程与数据记录 | 第23-26页 |
4.6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4.6.1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4.6.2 Mooney-Rivlin常数计算结果 | 第27-2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5 有限元简介及ANSYS建模 | 第29-39页 |
5.1 有限元法概述 | 第29页 |
5.2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5.2.1 一般接触分类 | 第30页 |
5.2.2 ANSYS接触分析功能 | 第30页 |
5.3 ANSYS有限元建模 | 第30-34页 |
5.3.1 有限元分析假设 | 第30-31页 |
5.3.2 材料耦合处理 | 第31页 |
5.3.3 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5.3.4 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5.3.5 定义接触 | 第33页 |
5.3.6 定义边界条件及施加载荷 | 第33-34页 |
5.4 GUI操作 | 第34-3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6 U形组合密封圈数值模拟 | 第39-66页 |
6.1 模拟结果简述 | 第39-43页 |
6.1.1 Von Mises应力云图 | 第39-41页 |
6.1.2 剪切应力云图 | 第41-42页 |
6.1.3 接触压力云图 | 第42-43页 |
6.2 密封弧面半径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第43-48页 |
6.2.1 应力云图 | 第44-45页 |
6.2.2 数据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6.3 O形圈直径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第48-51页 |
6.3.1 应力云图 | 第48-49页 |
6.3.2 数据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6.4 密封面摩擦系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第51-55页 |
6.4.1 应力云图 | 第52-53页 |
6.4.2 数据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6.5 压缩率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第55-59页 |
6.5.1 应力云图 | 第55-56页 |
6.5.2 数据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6.6 轴与端盖安装偏心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6.6.1 应力云图 | 第59-60页 |
6.6.2 数据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6.7 最优参数组合分析 | 第61-65页 |
6.7.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62页 |
6.7.2 正交设计思路和步骤 | 第62-63页 |
6.7.3 评价准则及结果 | 第63-65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7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