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2 夹缬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1 20世纪90年代以前:徐徐前进 | 第12页 |
2.2 20世纪90年代:步入正轨 | 第12-13页 |
2.3 21世纪以来:渐入佳境 | 第13-1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由盛及衰:温州蓝夹缬及其技艺 | 第17-23页 |
1 温州蓝夹缬技艺:古代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 第17-20页 |
1.1 夹缬技艺定义及多样化形式 | 第17页 |
1.2 夹缬技艺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3 温州蓝夹缬技艺 | 第18-20页 |
2 集体记忆之温州蓝夹缬 | 第20-23页 |
2.1 记忆中的婚用被面 | 第21页 |
2.2 记忆中的遍地染坊 | 第21-23页 |
二、文化精英助力蓝夹缬技艺复兴 | 第23-31页 |
1 助力蓝夹缬染坊重现 | 第24-26页 |
1.1 久保玛萨与薛氏染坊 | 第24-25页 |
1.2 南向北与陈氏染坊 | 第25-26页 |
2 助力蓝夹缬文化升华与国家认同 | 第26-31页 |
2.1 文化升华:民间婚被见证永嘉昆曲 | 第26-27页 |
2.2 “身份”升级:民间手工技艺变身国家级“非遗” | 第27-28页 |
2.3 国家认同:“蓝夹缬”名称合法化 | 第28-31页 |
三、复兴背景下传承人角色依次转变:三个个案的呈现 | 第31-51页 |
1 被动发展:薛氏染坊走向沉寂 | 第31-35页 |
1.1 被动发展 | 第31-32页 |
1.2 陷入困境 | 第32-35页 |
2 被动转主动:转型中的陈氏染坊 | 第35-41页 |
2.1 陈松尧之被动恢复 | 第35-36页 |
2.2 陈献武之主动发展 | 第36-41页 |
3 自主恢复:王河生自建蓝夹缬博物馆 | 第41-51页 |
3.1 辞职回乡重振祖业 | 第41-42页 |
3.2 开发蓝夹缬产业 | 第42-46页 |
3.3 建设蓝夹缬博物馆 | 第46-51页 |
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传承人的变与不变 | 第51-67页 |
1 利与名:传承人角色转变的动力 | 第51-56页 |
1.1 经济利益的驱动 | 第51-53页 |
1.2 对声誉的追求 | 第53-56页 |
2 传承人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 第56-62页 |
2.1 宏观分析:政府与学界扶持力度有限 | 第57-60页 |
2.2 微观比较:蓝夹缬技艺发展的趋势 | 第60-62页 |
3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技艺与文化 | 第62-67页 |
3.1 角色转变与文化转型 | 第63-65页 |
3.2 保持核心技艺与文化特色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