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8-14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8-11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5-16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高等教育 | 第17页 |
2.1.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20页 |
2.2.2 高等教育供给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结构现状分析 | 第22-42页 |
3.1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分析 | 第22-30页 |
3.1.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 第22-23页 |
3.1.2 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的学历结构与市场需求错位 | 第23-27页 |
3.1.3 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 | 第27-30页 |
3.2 高校培养人才能力与工作岗位需求之间匹配度的问卷分析 | 第30-37页 |
3.3 供给侧改革对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 第37-42页 |
3.3.1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和内涵 | 第37-38页 |
3.3.2 高等教育改革转向供给侧的意义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第42-48页 |
4.1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 | 第42-46页 |
4.1.1 美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 | 第42-43页 |
4.1.2 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 | 第43-44页 |
4.1.3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 | 第44-46页 |
4.2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 第46-48页 |
4.2.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 第46页 |
4.2.2 优先理顺政府—高校—社会的关系 | 第46-47页 |
4.2.3 产学联合促进创业教育常态化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之人才培养对策 | 第48-53页 |
5.1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第48页 |
5.2 明确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 第48-49页 |
5.3 建立具有专业技能型和双创型的人才培养机制 | 第49-51页 |
5.3.1 低层次普及和高层次筛选结合培育人才 | 第49-50页 |
5.3.2 专业增设和退出应根据市场需求创建有效的机制 | 第50页 |
5.3.3 引进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 第50-51页 |
5.4 引进零缺点质量管理体制为高等教育产品市场提供合格的人才供给 | 第51页 |
5.5 创新职业发展通识课程供给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2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