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绪论 | 第11-19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 (一) “非升即走”制度在国外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 第11页 |
| (二) 国内高校实施“非升即走”制度的结果不尽人意 | 第11-12页 |
| (三) 个人兴趣使然 | 第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三、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一) 关于哈佛大学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二) 关于“非升即走”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三) 关于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 文献法 | 第16页 |
| (二) 历史分析法 | 第16页 |
| (三) 个案分析法 | 第16-17页 |
| 五、研究目标、内容、重点、难点 | 第17-19页 |
| (一)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二)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三) 研究重点 | 第17页 |
| (四) 研究难点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24页 |
| 一、“非升即走”制度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0页 |
| 二、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0-24页 |
| (一) “只升不走”时期 | 第20页 |
| (二) “非升即走”制度雏形时期 | 第20-21页 |
| (三) “非升即走”制度确立时期 | 第21-22页 |
| (四) “非升即走”制度发展成熟时期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全面分析 | 第24-37页 |
| 一、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制度考核内容和方法 | 第24-25页 |
| 二、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制度考核程序与步骤 | 第25-32页 |
| (一) 讲师晋升助理教授的考核 | 第25-27页 |
| (二) 助理教授晋升副教授的考核 | 第27-30页 |
| (三) 副教授晋升教授的考核 | 第30-32页 |
| 三、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特点 | 第32-34页 |
| (一) 强调学术为本 | 第32-33页 |
| (二) 讲究效率与公平 | 第33-34页 |
| (三) 兼具监控与激励作用 | 第34页 |
| 四、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制度影响 | 第34-37页 |
| (一) “非升即走”制度促使哈佛大学成为世界顶级高校 | 第34-35页 |
| (二) “非升即走”制度成为美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标配 | 第35页 |
| (三) 世界各地高校纷纷效仿并推行“非升即走”制度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经验分析与思考 | 第37-49页 |
| 一、“非升即走”制度的经验分析 | 第37-45页 |
| (一) 高度的学术自治权和学术自由权是前提 | 第37-39页 |
| (二) 严格的考核晋升机制确保遴选出高质量教师 | 第39-41页 |
| (三) 完善的保障机制保证了“非升即走”制度顺利实施 | 第41-45页 |
| 二、“非升即走”制度的反思 | 第45-49页 |
| (一) “非升即走”制度精神内核偏离 | 第46-47页 |
| (二) “非升即走”制度考核标准难以划定 | 第47页 |
| (三) “非升即走”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影响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哈佛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启示意义 | 第49-54页 |
| 一、尊崇学术权威,保证学术地位 | 第49-50页 |
| (一) 营造校内学术自由氛围 | 第49页 |
| (二) 保证学术力量的权威性 | 第49-50页 |
| 二、细化考核机制,严格考核程序 | 第50-51页 |
| (一) 设置合理的考核期限 | 第50页 |
| (二) 建立规范的考核标准 | 第50-51页 |
|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程序 | 第51页 |
| 三、建立保障机制,为教师提供发展支持 | 第51-54页 |
| (一) 落实教师发展机制 | 第51-52页 |
| (二) 加强教师激励机制建设 | 第52-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