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论文--傣语论文

德宏傣语的类型学描写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9-20页
    1.1 研究综述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语料来源第12页
    1.5 WALS语言属性概况表第12-20页
第2章 德宏傣语的初步描写第20-66页
    2.1 音系第20-27页
        2.1.1(1A) 辅音库存第20-21页
        2.1.2(2A)元音库存第21-22页
        2.1.3(3A)辅音—元音比率第22-23页
        2.1.4(4A)塞音和摩擦音的发音第23页
        2.1.5(5A)塞音系统的发音与缺失第23页
        2.1.6(6A)小舌辅音(小舌化辅音)第23-24页
        2.1.7(7A)喉塞音第24页
        2.1.8(8A)舌边音第24页
        2.1.9(9A)软腭鼻音第24页
        2.1.10(10A)元音鼻化第24页
        2.1.11(11A)前圆唇音第24-25页
        2.1.12(12A)音节结构第25页
        2.1.13(13A)声调第25-26页
        2.1.14(18A)常见辅音的缺失第26页
        2.1.15(19A)不常见辅音的出现第26-27页
    2.2 形态第27-30页
        2.2.1(20A)曲折融合第27-28页
        2.2.2(24A)领属结构中的标记位置第28页
        2.2.3(27A)重叠第28-30页
    2.3 名词的范畴第30-38页
        2.3.1(30A)名词的性第30页
        2.3.2(33A)名词复数的表达第30-31页
        2.3.3(35A)独立人称代词的复数第31-32页
        2.3.4(39A)独立人称代词:包括听话者和不包括听话者第32-33页
        2.3.5(41A)距离对比在指示代词中的表达第33页
        2.3.6(42A)代词指示词和修饰名词的指示词第33-34页
        2.3.7(43A)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词第34页
        2.3.8(44A)独立人称代词中性的区别第34页
        2.3.9(45A)代词中的尊敬表示第34-35页
        2.3.10(46A)不定代词第35页
        2.3.11(47A)加强词和反身代词第35-36页
        2.3.12(53A)序数词第36-37页
        2.3.13(54A)分配数词第37页
        2.3.14(56A)连词与全称量词第37页
        2.3.15(57A)人称代词所有格词缀的位置第37-38页
    2.4 名词句法第38-43页
        2.4.1(58)强制出现的所有格的屈折变化第38-39页
        2.4.2(59A)所有格的种类第39页
        2.4.3(60A)领属格、形容词和关系小句第39-40页
        2.4.4(61A)无名词出现的形容词短语第40-41页
        2.4.5(63A)连接名词短语的连词第41-42页
        2.4.6(64A)连接名词和动词的连词第42-43页
    2.5 动词范畴第43-48页
        2.5.1 体第43-46页
        2.5.2 时第46-47页
        2.5.3 祈使第47-48页
    2.6 语序第48-56页
        2.6.1(81A)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第48页
        2.6.2(82A)主语、动词的语序第48-49页
        2.6.3(83A)宾语、动词的语序第49页
        2.6.4(84A)宾语、旁格短语、动词的语序第49页
        2.6.5(85A)附置词和名词短语之间的顺序第49-50页
        2.6.6(86A)领属格和名词的语序第50页
        2.6.7(87A)形容词和名词的语序第50-51页
        2.6.8(88A)指示词和名词的语序第51页
        2.6.9(89A)数词和名词的语序第51-53页
        2.6.10(90A)关系从句和名词的语序第53页
        2.6.11(91A)程度词和形容词的语序第53-54页
        2.6.12(92A)极性问句中疑问词的位置第54页
        2.6.13(93A)特指问句中疑问短语的位置第54-55页
        2.6.14(94A)状语从句中主从连词和从句之间语序第55-56页
    2.7 简单复句第56-62页
        2.7.1(101A)代词作主语的表达第56-57页
        2.7.2(105A)动词“给予”的双宾结构第57-58页
        2.7.3(106A)“相互”结构第58-59页
        2.7.4(107A)被动结构第59页
        2.7.5(112A)否定语素第59-60页
        2.7.6(116A)极性问句第60页
        2.7.7(118A)做表语的形容词第60-61页
        2.7.8(121A)比较结构第61-62页
    2.8 复杂句子第62-64页
        2.8.1(124A)“want”的表达第62-63页
        2.8.2(125A)目的状语从句第63页
        2.8.3(126A)时间状语从句第63-64页
        2.8.4(127A)原因状语从句第64页
    2.9 词汇第64-66页
        2.9.1(129A)手和手臂第64页
        2.9.2(130A)手指和手第64-65页
        2.9.3(132A)非派生类基本颜色的种类第65-66页
第3章 名词与数量表达和双及物结构语序第66-73页
    3.1 名词和数量表达的语序第66-69页
        3.1.1 名词和数量表达的语序第66-68页
        3.1.2 名词和单用的量词之间的语序第68-69页
        3.1.3 小结第69页
    3.2 德宏傣语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分析第69-73页
        3.2.1 德宏傣语中“给”字双宾语结构第69-70页
        3.2.2 重度—标记对应律的体现第70-72页
        3.2.3 小结第72-73页
第4章 结语第73-74页
致谢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西玉山县紫湖闽南话语音研究
下一篇:共声的喧哗--经典后殖民理论的差异向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