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长江上游宜宾—万州段水质规律分析及评价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第12-17页
        1.2.1 国外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及实践第12-13页
        1.2.2 国内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及实践第13-14页
        1.2.3 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18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水质监测断面分布情况第20-24页
    2.1 自然环境第20-21页
        2.1.1 地理位置第20页
        2.1.2 地质地貌特征第20页
        2.1.3 水文气候条件第20-21页
    2.2 水环境状况第21-22页
        2.2.1 主要河流水系第21页
        2.2.2 水资源利用状况第21-22页
    2.3 社会经济状况第22页
    2.4 监测断面分布状况第22-24页
第三章 长江上游宜宾-万州段水环境质量评价第24-57页
    3.1 指标选取第24-27页
        3.1.1 指标选取方法第24-25页
        3.1.2 指标选取方法的应用第25-27页
    3.2 灰色关联评价法及其应用第27-35页
        3.2.1 灰色关联评价法计算方法第28-30页
        3.2.2 灰色关联评价法的应用第30-33页
        3.2.3 灰色关联评价结果分析第33-35页
            3.2.3.1 年际评价结果第33页
            3.2.3.2 年际评价结果分析第33页
            3.2.3.3 非汛期与汛期评价结果第33-34页
            3.2.3.4 非汛期与汛期评价结果分析第34-35页
    3.3 BP神经网络评价法及其应用第35-46页
        3.3.1 BP神经网络的原理及方法第35-39页
        3.3.2 BP神经网络评价法的应用第39-44页
        3.3.3 BP神经网络评价结果分析第44-46页
            3.3.3.1 年际评价结果第44-45页
            3.3.3.2 年际评价结果分析第45页
            3.3.3.3 非汛期与汛期评价结果第45-46页
            3.3.3.4 非汛期与汛期评价结果分析第46页
    3.4 水质综合标识指数法及其应用第46-53页
        3.4.1 水质综合标识指数法计算方法第46-50页
        3.4.2 水质综合指数法的应用第50-51页
        3.4.3 水质综合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分析第51-53页
            3.4.3.1 年际评价结果第51页
            3.4.3.2 年际评价结果分析第51-52页
            3.4.3.3 非汛期与汛期评价结果第52页
            3.4.3.4 非汛期与汛期评价结果分析第52-53页
    3.5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第53-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污染指标时空变化及关联度分析第57-91页
    4.1 河段污染指标时间变化趋势分析第57-64页
        4.1.1 河段污染指标年际变化趋势图第57-63页
        4.1.2 河段污染指标年际变化总结第63-64页
    4.2 河段污染指标空间变化趋势分析第64-81页
        4.2.1 河段污染指标空间变化趋势图第64-80页
        4.2.2 河段污染指标空间变化总结第80-81页
    4.3 河段污染指标关联度分析第81-89页
        4.3.1 河段主要污染指标关联分析第81-82页
        4.3.2 河段污染指标与宏观经济指标的关联分析第82-89页
            4.3.2.1 层次分析法分配权重第83-86页
            4.3.2.2 河段污染指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第86-89页
            4.3.2.3 河段污染指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趋势分析第89页
    4.4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91-94页
    5.1 结论第91-92页
    5.2 河段环境整治建议第92-93页
    5.3 本文创新点第93-94页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水库滨岸带沉积物重金属离子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研究
下一篇:山地城市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滤料层构建及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