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太阳系 | 第12-13页 |
1.2 本文的原创点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太阳系现状 | 第16-30页 |
2.1 太阳系行星 | 第16-20页 |
2.1.1 最小质量星云模型 | 第19-20页 |
2.2 太阳系中的小物体 | 第20-22页 |
2.3 太阳系的放射性年龄测定 | 第22-26页 |
2.4 太阳星云中的雪线 | 第26-27页 |
2.5 球粒状陨石 | 第27-30页 |
第3章 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 第30-36页 |
3.1 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的不同:凝结理论 | 第30-32页 |
3.2 行星的尺度和它们的轨道空隙 | 第32-33页 |
3.3 卫星,环和彗星 | 第33页 |
3.4 固体颗粒的结块和沉淀 | 第33-36页 |
第4章 原行星盘(太阳星云)的结构 | 第36-52页 |
4.1 恒星形成框架下的盘子 | 第36-37页 |
4.2 垂直结构 | 第37-40页 |
4.3 径向的力的平衡 | 第40-41页 |
4.4 像剃须刀一样的薄盘 | 第41-43页 |
4.5 被动盘子内温度的径向轮廓 | 第43-44页 |
4.6 呈喇叭形扩张的盘子 | 第44-46页 |
4.7 辐射平衡的盘子 | 第46-49页 |
4.8 Chiang—Goldreich模型 | 第49-52页 |
第5章 从分子云核的坍塌到太阳星云的形成和行星形成在大半径处的延迟 | 第52-66页 |
5.1 分子云核的观测和理论模型 | 第52-54页 |
5.2 太阳星云的演化方程 | 第54-56页 |
5.3 太阳星云模型 | 第56-62页 |
5.4 星云扩张和行星形成在大半径处的延迟 | 第62-65页 |
5.5 本章结论 | 第65-66页 |
第6章 类木行星的质量随着轨道半径递减 | 第66-94页 |
6.1 气态巨行星的形成模型 | 第67-87页 |
6.1.1 核吸积模型 | 第68-81页 |
6.1.2 引力不稳模型 | 第81-87页 |
6.2 行星形成的延迟对类木行星的质量和气体含量的可能的影响 | 第87-89页 |
6.3 参数影响的讨论 | 第89-93页 |
6.4 本章结论 | 第93-94页 |
第7章 讨论和总结 | 第94-96页 |
第8章 对未来的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5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