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以沈阳市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0页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3-16页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来源第13-14页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6-26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第16-21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第21-26页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第26页
    1.3 本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6-29页
        1.3.1 总体思路第26-28页
        1.3.2 研究方法或途径第28-29页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9-30页
第2章 国内外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现状分析及启示第30-45页
    2.1 装备制造业特征及地位分析第30-34页
        2.1.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第30-31页
        2.1.2 装备制造业的分类第31-32页
        2.1.3 装备制造业的特征第32-33页
        2.1.4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中的地位第33-34页
    2.2 国外四个典型经济体的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现状第34-41页
        2.2.1 美国配套能力现状第34-37页
        2.2.2 欧盟配套能力现状第37-38页
        2.2.3 日本配套能力现状第38-40页
        2.2.4 新加坡配套能力现状第40-41页
    2.3 提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启示第41-44页
        2.3.1 政府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来扶持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第41-42页
        2.3.2 积极加强研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举第42页
        2.3.3 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创新第42-43页
        2.3.4 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第43页
        2.3.5 努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大企业第43-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指标的构建第45-65页
    3.1 相关理论概述第45-57页
        3.1.1 产业集群理论第45-48页
        3.1.2 产业链理论第48-50页
        3.1.3 综合评价理论第50-53页
        3.1.4 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理论第53-57页
    3.2 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7-62页
        3.2.1 外部影响因素第58-59页
        3.2.2 内部影响因素第59-61页
        3.2.3 内外转换影响因素第61-62页
    3.3 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第62-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模型构建第65-73页
    4.1 拉开档次法概述第65-66页
    4.2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第66-68页
    4.3 主观信息嵌入式的拉开档次法评价模型构建第68-69页
    4.4 “纵横向”主观信息嵌入式拉开档次法第69页
    4.5 计算结果比较第69-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5章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评价第73-87页
    5.1 原始数据收集及标准化处理第73-82页
        5.1.1 原始数据收集第73-78页
        5.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第78-82页
    5.2 “纵横向”主观信息嵌入式拉开档次法的应用第82-86页
        5.2.1 模型运用第82-86页
        5.2.2 评价结果分析第86页
    5.3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6章 提升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对策建第87-97页
    6.1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87-90页
        6.1.1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现状第87-88页
        6.1.2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第88-89页
        6.1.3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第89-90页
    6.2 提升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对策第90-96页
        6.2.1 政府层面应该采取的措施第90-93页
        6.2.2 企业层面应该采取的措施第93-96页
    6.3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97-98页
    7.1 主要结论第97页
    7.2 不足与研究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噪声背景下说话人识别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下一篇:CCPP煤气系统建模与运行优化研究